带班子 找路子 促脱贫

日期:2018-12-07
来源:新疆访惠聚
【字体:

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驻疏勒县阿拉力乡阿恰勒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疏勒县阿拉力乡阿恰勒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小麦“老三样”,致富渠道窄,经济增收慢,脱贫攻坚难度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坚持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力,通过强班子夯实基础、抓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兴产业引领村民致富增收等措施,带领群众开辟出一条致富好路子。

强班子 夯实脱贫“硬基础”

驻村伊始,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村“两委”班子引领发展能力弱,缺乏农村致富带头人,没有形成支部牵头、群众攻坚的脱贫合力。要如期实现脱贫,没有强有力的“领头雁”不行,工作队将强班子、带队伍,夯实基层基础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班子,对全村18—45岁村民进行逐一摸底,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肯吃苦、群众信得过”的标准,从农机站选派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国家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将1名返乡大学生和2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电脑、致富带头能力强的村级储备年轻干部充实到村扶贫工作站,选优配强村级力量,全面激活村“两委”脱贫攻坚的活力,确保年初修订的《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人衔接、有人督促、有人落实。

为提升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工作队认真落实与村干部“1+1”“1+N”结对帮带机制,经常组织村干部学习,在全村营造浓厚的脱贫氛围。在项目落实上,工作队身先士卒,面对面地带,手把手地教,帮助村干部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带着干、干着学、边学边规范”的良好工作机制。老党员阿卜杜拉·阿卜力米提高兴地说:“工作队抓村级工作有思路、有章法,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抓思想 增强脱贫“软实力”

“只有让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才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靠勤劳的双手追求幸福生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孜古丽·比拉力从贫困户的思想教育入手,坚持“扶贫+扶志+扶智”,形成“双管齐下、志智双扶”的良好局面。

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农牧民夜校、村民大会、周一升国旗大宣讲等方式,持续开展扶贫政策专题宣讲,用接地气、“苞谷馕”式的语言解读党的惠民政策,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大宣讲为载体,通过对身患小儿麻痹症却开小卖铺自力更生的阿娜古丽·久马克、在全村率先种植温室拱棚反季节蔬菜的苏来曼·艾则孜、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办“靓发屋”的帕夏古丽·约麦尔等身边典型榜样进行宣传,表彰先进、激励后进,鼓励贫困户人人想上进,个个要脱贫。通过持续教育引导,贫困户们心里亮起来,头脑活起来,脱贫的志气树了起来。

同时,工作队坚持智力扶贫,依托农牧民夜校持续开展岗前就业培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知识、长见识、增本领”专项培训,邀请农技专家、致富能手、乡土人才到村讲解畜禽养殖、缝纫刺绣、林果管理、瓜果栽培等技术,累计培训贫困户110人次,有效地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参加培训后找到工作的莫敏·阿卜杜热伊木说:“工作队来了,既做培训又搭平台,让我有了一技之长,现在每月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目前,全村已有21户贫困户通过村里的岗前就业培训,分赴库尔勒、昌吉等地实现了稳定就业。

兴产业 开拓脱贫“新篇章”

阿恰勒村人多地少,单靠传统农业耕作很难实现如期脱贫。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决定选择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的馕产业作为村里脱贫支柱产业,整合本地8家打馕散户,成立“坤德地打馕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小产业”兴村的致富路。

为确保馕合作社见到成效,工作队邀请疏勒县远近闻名的打馕能手麦麦提图尔荪·艾沙担任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带领本村25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创业。组织40余名社员到英吉沙县、莎车县等周边县市学习观摩,引进面包、糕点、早餐饼等12个新品种,将馕合作社打造成乡村特色产业。

馕合作社成立至今,开发制作各类馕和糕点近22个新品种,每天销售营业额超过1.2万元,25名社员已有5人成为打馕师傅,带动周边40余名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工作队还带领村民在村巴扎经营起10余家小超市,不仅方便群众购物,还帮助12户贫困户就业;成立馕产品物流中心,3辆配送货车能将新鲜馕及时送到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巴扎,在解决馕销路问题的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让村民真正尝到产业兴村带来的甜头。

“不但要让薄脆味美、香甜口感的馕成为阿恰勒村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还要引进更多乡村优势产业,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创业就业。”谈到下一步脱贫攻坚打算,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孜古丽·比拉力信心满满。

带班子 找路子 促脱贫 -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