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党史资料
  5. 详情

独库公路博物馆:守望天山讲述峥嵘岁月

日期:2022-06-20
来源:刘荣飞
【字体:

她是一本记录我国筑路奇迹的历史书,她是一部展示数万军民热血奋斗的长电影,她更是一段万千新疆儿女不能忘怀的峥嵘岁月。天山脚下,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区,独库公路北段的起点处,矗立着一座静谧的建筑——独库公路博物馆。自2020年6月12日开馆以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不少游客参观游览。博物馆内珍藏的文献资料、影音照片、实物展品,大到复原雕塑,小到测绘图纸、家书信件,都在诉说着这条路的前世今生。

搞活天山  英雄筑路

巍巍天山、绵延千里,横亘在新疆中部,把新疆从地理上分为南疆、北疆两个部分。自古以来,天山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博物馆内有一个新疆地形地貌沙盘,参观者可以很直观看到,从克拉玛依独山子到阿克苏库车的直线距离不过几百公里,可是,因为天山阻隔,导致南北交通不便,人们往往要东绕乌鲁木齐或西拐伊犁河谷,1000多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走四天,严重地制约了新疆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早就盼望能有一条穿越天山的通衢大道。

为了巩固边防、加强战备,1964年4月9日,毛主席作出了“一定要搞活天山”的重要批示。毛主席还为筑路官兵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即组织人员开始修筑四条天山国防公路(后称“独库公路”)。1970年3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明确指出:“自治区、军区应集中力量建设好天山及周围附近平原地区,使之成为独立作战、长期作战的红色根据地。”从1964年到1974年,最早一批的筑路军民苦战十年,但由于当时国力不足,工具简陋,环境恶劣,公路仅修通了部分便道。早期便道虽未达到设计标准,但为后来的天山国防公路建设作了前期准备。

1974年4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天山国防公路建设的命令》。馆内收藏着这份珍贵文献的复制件,《命令》决定调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率一三八、一六一、一六八团,于当年六月底前分批进疆,担负独山子至库车公路修建任务。第四工区与新疆军区担负该路施工部队的密切协作。国家专项拨给修路的汽车及工程机械,全部列入军队编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以新疆军区为主组成现场施工指挥部,四工区派人参加,负责领导该路施工。为便于组织施工,该工程的投资、机械、车辆、设备、配件和材料,由国家专项解决,将指标拨给军队,由总后勤部通过军委工程兵与新疆军区对口,按国防工程装备、物资管理程序代领代供,向国家结算。竣工后由交通部、总后勤部牵头组织验收,交地方养护。《命令》还要求参加施工的部队和单位,要加强民族政策教育。全体干部、战士和职工,要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遵守政策法令,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决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务,为建设边疆、保卫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至此,万余官兵、科研工作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天山脚下,开始了新一个十年的筑路历程。

开天辟地  艰苦筑路

总结前十年的筑路经验,要想筑路,先得进行精准的测绘和设计,最先到达天山无人区的是勘测人员。观看馆内播放的关于老勘测人员、设计人员的视频采访资料了解到,独库公路测绘设计任务主要由交通部第一、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新疆公路勘察设计院担负,筑路部队及新疆军区也参与了部分路段测绘。测绘人员骑着马和骆驼,带着简陋的设备,风餐露宿,对沿线进行认真考察,最终描绘出了独库公路的蓝图。博物馆展柜中至今陈列着当年测绘人员制作的测绘图纸和测绘仪器。

独库公路沿线地形复杂,公路病害严重,碎落、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崩等地质灾害频发,被称为“中国公路病害博物馆”。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交通部同时组建了隧道科研组、黑色路面科研组、雪害防治研究组,对独库公路进行专业设计。在科技人员与筑路官兵的努力下,独库公路的设计方案荣获了国家优秀设计奖等多项荣誉。

1974年5月,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万余官兵集结天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艰苦筑路历程。独库公路这项工程的难度至今都是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所罕见的。难度主要有:一是地势险要。300多公里地段是崇山峻岭、深涧峡谷,100多公里是悬崖峭壁。二是地质复杂。沿线地貌多样,地质条件脆弱,公路病害严重,施工极为困难。三是气候恶劣。沿线最低气温达-46℃,年均气温-9.5℃,大雪封山长达半年多。受雪害影响地段100多处,一般积雪厚度1~2米,风吹雪地段高达6米,雪崩频繁。四是工程庞大。全线平均每公里土石方量4万多立方米,最多地段可达每公里70多万立方米。

筑路过程中,官兵们不断遇到艰险。先是“飞线”作业。独库公路施工中有一段长达6公里的陡峭悬崖,测绘人员无法攀登测量,只能在图纸上用虚线标注,所以叫“飞线”。而“飞线”施工,也正应了那句“猿猴欲度愁攀援”,难度极大、风险极高。馆内收藏着一张老照片叫做《飞线排险》,照片中的战士叫王留柱,他系着一条安全绳,悬在半空,排除碎石,脚下却是万丈深渊。在攻克老虎口时,“老虎口”路段就像大大张开的虎口,险石倒挂,危石时有坠落,时刻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战士们只能背着施工工具,踩着木梯,爬上老虎口施工作业。

独库公路一共要穿越四座平均海拔约为3000米的达坂,筑路官兵一共修建了3座雪山隧道,67座桥梁。从北向南穿越,首先要经过海拔3500多米的哈希勒根达坂,这是独库公路最险峻的路段。在这里施工,高山缺氧,不少官兵出现头疼恶心、胸闷等高原反应,由于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官兵普遍缺乏营养,出现浮肿、牙龈出血、体重下降等现象。在严酷恶劣的环境里,筑路官兵建起了当时我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哈希勒根隧道和我国第一座高山防雪走廊,为世界雪害防治提供了经验。在修筑玉希莫勒盖达坂隧道时,因山势险要,成为当时中国公路隧道建设难度之最,为了修建该隧道,21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博物馆内有一个导洞作业的雕塑,为了实施爆破,官兵们先在山体上向内挖数米狭长的洞,再向两侧挖药室填充炸药。导洞大多仅容一人爬进爬出,要跪着或躺着打风钻、出石渣、装填炸药。洞内缺氧,粉尘弥漫,呼吸困难,很多战士在导洞作业中埋下了病患,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拉尔墩达坂是独库公路第三座达坂,是独库公路唯一的无隧道达坂。但这里也有一个大难题,风吹雪灾害十分严重,为了解除雪害影响,在这里建了独库公路第二条防雪走廊,拉尔墩防雪走廊。铁力买提达坂是独库公路最后一座达坂,其隧道也是当时国内最长的高山公路隧道,全长1897米,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很多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从博物馆展柜中摆放的当年筑路官兵用过的手套、衣物、工具等实物,可以看到,在那个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的年代,筑路官兵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克服机械化程度低、兵力不足、施工期短等诸多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1983年9月27日独库公路全线贯通,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独库公路是用战士们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为此先后有168名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军区在乔尔玛建立起一座烈士纪念碑。2006年,自治区交通厅、武警交通二总队及伊犁州、尼勒克县政府共同筹资修建了天山独库公路烈士陵园,以此告慰这些为了国防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生命的英烈们。

薪火相传  启梦天山

独库公路的修筑,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也饱含着新疆各族人民对筑路官兵的厚爱与支持,筑路部队与沿线百姓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赞歌。

如今全长562.75公里的独库公路纵贯天山南北,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近年来,独库公路已经成为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尤其是自驾游爱好者非常热衷的一条线路。沿途有乔尔玛风景区、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享誉疆内外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着雪山、峡谷、草原、湖泊、戈壁、河流、森林、湿地等自然地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随着2020年独库公路博物馆的开馆,新疆又多了一处传承历史、感受历史的红色资源,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隔空与革命英雄对话,体验独库公路的美好风光,体悟跨越时空的初心力量。

天山脚下的这座博物馆,现珍藏有700余件实物、近500张照片、38部音视频及数个雕塑、沙盘等艺术展设。筹建期间,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人员奔赴国内27个城市,行程数万公里,访问筑路老兵及当年历史见证者200余人次,征集实物、文献资料1000余件(套)、历史照片1540余张,以其厚重的历史感、生动的现场感、动人的真实感,讲述着发生在新疆天山的筑路奇迹和英雄事迹。

松柏常青,英雄常在,那些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面容仍熠熠发光,那些呐喊在天山南北的誓言仍雄浑嘹亮,筑路英雄以忠诚壮烈筑起了永恒的精神丰碑,为新疆启航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前行力量!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

独库公路博物馆:守望天山讲述峥嵘岁月-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