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学习与交流
  5. 详情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思考

日期:2023-10-26
来源:居宪涛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解决新疆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实践根基、深刻的形势局势判断以及深远的战略发展思维,对引领新疆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可行方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其思想内涵,把握其实践要求。新疆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万各族群众的边疆省份,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党的初心使命是根本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疆和平解放后,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解放前,新疆经济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只有简单的手工业,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工厂和矿山,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加上反动统治者的腐败压榨和战争破坏,百业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生产关系上,有些地区还处在封建农业经济阶段,有些地方还沿袭着王公千百户长制度,过着游牧生活。

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部署成立了新疆分局,开始引领新疆迈向现代化的征程。新疆第一批现代工业的启动资金主要是靠驻疆人民解放军节省军费和节衣缩食来解决的。《当代新疆简史》记载:“从1950年至1952年3年中,仅迪化地区就建起了大中型厂矿企业12个,投资总额达9642万元;总投资中,部队投资就占了2/3。1951年一年内,就同时开工了十来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厂矿的建设工程:八一钢铁厂、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汽车修配厂、新疆机器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等。”1952年12月,新疆军区将这些厂矿企业全部移交给新疆省人民政府。1952年9月至1953年12月,在党中央“慎重稳进,做好做细”方针的指导下,新疆农区分四期进行了土地改革。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7年,新疆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按照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中央确立新疆在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牧业和石油工业、有色及稀有金属工业。克拉玛依油田于1955年开始钻探,1956年进行小规模开采,1960年原油产量就达到164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9%。石油、有色等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为新疆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1年,针对新疆日趋活跃的民族分裂活动,邓小平明确指出“新疆稳定是大局,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只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才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才能保障新疆的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解决新疆与内陆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上,他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他又指出“新疆资源丰富,既有现在生产的潜力可挖,又有开拓的广阔前途”,并提出要重点发展石油、棉花等优势产业。党中央在“两个大局”思想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采取了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积极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互惠互利的对口支援政策等。新疆着力发展农牧业、石油和石油加工、食品纺织、动力、建材等产业,同时优先解决水利和交通问题。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大环境影响,“三股势力”日趋活跃,西方敌对势力把新疆作为加快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地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的论断,确立了发展和稳定是新疆的两大主题。在着力维护新疆稳定的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199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提出“新疆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决定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尤其是南疆给予更多支持。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要战略部署,把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中央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对外贸易、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和“八个坚持”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工作守正创新、胜利前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做好新疆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新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疆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煤化工等能源资源产业为支撑,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点,具有新疆特色、惠及各族群众、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第一台新疆制造重型卡车、第一台新疆制造采棉机、第一部新疆制造智能手机等陆续面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必须有“主心骨”、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我们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成功实践中,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发展是为了人民,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党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新疆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新疆各族人民深知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是新疆人民走向富裕、文明、幸福的领路人。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途径

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引领下,新疆的现代化成就显著。1955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12亿元,1978年增长到39亿元,到2014年实现9273.46亿元,2021年则达到15983.65亿元。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新疆的现代化水平,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新疆“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4%。粮食连续7年实现丰产增产,棉花总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90%,果品产量超过1300万吨,猪牛羊存栏累计增长21.2%。油气当量达到631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工业硅、多晶硅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新疆地域辽阔,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亿亩、占全国的10%以上,耕地面积达1.06亿亩,保有量居全国前五。新疆农业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干鲜果生产基地。2020年以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全疆306.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75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紧贴民生推动发展,连续多年将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疆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以及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等政策,综合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新疆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由于基础薄弱、长期历史欠账,在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产业结构方面,资源导向型经济布局明显,以高碳石化资源为主导产业,重工业比重过大,过多倚重煤炭、石化等产业,服贸加工等轻型产业比重较轻。工业化发展水平低,经济区域特色不明显,二三产业比例失调,社会服务业滞后。在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劳动力素质、交通通讯、市场机制等方面与内地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新疆生态环境脆弱,虽然人口绝对密度低,但仍普遍地超过或临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教育文化投入较低,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疆作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要求突出,发展模式转型困难,既要补短板、还欠账又要追赶现代化步伐,发展任务繁重。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坐标下,新疆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疆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国家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已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强调:“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因此,推进新疆高质量发展,既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国内需求、服务民生和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赋予新疆重要战略地位、给予特殊支持,把新疆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和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在财政资金、项目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中央和国家各部委、19个援疆省市倾力支持新疆发展建设。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要解放思想,发挥新疆地缘资源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打造维护国家地缘安全的战略屏障。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成为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抓好油气、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做好节水蓄水调水文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破解南疆发展瓶颈,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脱贫成果巩固、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社保安居等实际问题。

三、增进现代文化认同是长远之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天山南北繁衍生息,在长期交往交流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图景,各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新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从而也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各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利益诉求多样。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内在地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我们国家的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是做好新疆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疆,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新疆要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选树打造一批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繁荣发展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使各族群众远离和抵制宗教极端,接受现代文明思想,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崇尚世俗生活。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使各族群众搭上现代化的快车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涉疆对外宣传,借助主流媒体、互联网和重要历史纪念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新疆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挖掘丝路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军垦文化、红色文化,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制高点,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尤为重要。民族团结问题不仅关系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全国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也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新疆都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新疆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科学论断,给我们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2021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颁布实施,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截至2022年4月,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91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42个次、模范个人2320人次受到表彰,涌现出救助和田断臂男孩的爱心人士、“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等一批模范人物,形成了人人爱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显团结的浓厚氛围。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要牢牢树立主线意识,“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行动上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增强“五个认同”。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不断深化,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得到保障。近年来,新疆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这就要求各族人民要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必须具备现代化思维意识,具有先进文化素养,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新疆贯彻实施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着力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改革开放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与8个国家接壤,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欧洲的关键节点,有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拥有喀什和霍尔果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哈霍尔果斯跨境经济合作区、塔城重点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亚欧博览会等14类56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区位条件,是新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开放优势。

新疆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影响未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有待调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部分地区整体性脱贫后的继续发展问题突出,就业问题突出,亟需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惯性思维、固化模式、路径依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改革成为新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要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瓶颈制约,加快规范和建立“三个清单”,释放企业活力,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放开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政策,培育新的增长点。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力。要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就业水平。用改革的思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以开放的精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新疆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当前由于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冲击,以及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提升,加剧了新疆能源产业、棉花产业等支柱型产业的供应链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大、结构性风险更加严峻。为此,新疆要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以建立开放型市场和开放型经济为目标,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较为自由地跨境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产与消费国际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与国际化。新疆的发展,也会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安定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思想土壤和社会经济土壤。随着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新疆必将提升发展速度,不断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疆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现代化发展步伐。马兴瑞书记曾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新疆坚持深化与科技部、中科院和深圳市‘四方合作’机制,全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发展,在南北疆优化布局国家级高新区,推动自治区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需求,围绕干旱区资源利用、荒漠化防治、种质创新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棉花、风力发电等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纺织服装、光伏硅基等重点产业基础软硬件、零部件和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在农业科学、医学科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新疆要把改革开放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改革落后体制,减少繁琐审批,拓展开放领域,重视技术创新,着力在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六、依法治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把依法治疆贯穿到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各环节,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的实践,既要创造高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公平。要切实加强依法行政,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体系。要扎实开展自治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的实践涉及众多的领域、层面、维度。我们既要推动经济增长,又要改善生态环境,这就要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民心的关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涉恐涉暴犯罪行为,决不搞法外的从宽从严,要坚决依法处置。提高依法治疆能力的基础在于治理权力,要用法律手段对权力加以约束,使之规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不断提高专业化处置能力。要有理有利有节开展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斗争,坚决挫败美西方“以疆制华”图谋。努力践行依法治疆,实现新疆法治现代化,统筹新疆的发展和安全,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思考-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