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学习与交流
  5. 详情

抗战时期党在新疆的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日期:2024-01-22
来源:得努尔汗·亚生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命运,党的二大、三大就曾对新疆问题给予过明确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人开始在新疆革命活动。盛世才与苏联结盟后,苏联派俞秀松、张义吾、赵实等一批共产党人来新疆工作。1937年,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在盛世才的邀请下,中共中央先后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百五十余名共产党人前往新疆工作。这一时期,在新疆的共产党人帮助盛世才政府制定并推行“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建立和巩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选举,通过整顿财政、支持农牧业、工业等发展,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重视教育和宣传,动员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抗战,深化了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想要解决新疆所有问题,首先就要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而民族平等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到新疆后,以民族平等为原则,协助盛世才政府推行“六大政策”,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选举,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政治权利,保护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利益,唤醒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国民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政治基础。

(一)帮助制定并推行“六大政策”,促进新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六大政策”的制定、宣传和推行过程中,共产党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共产党人到新疆后,深刻认识到要扭转新疆腐败落后的政治局面,启发群众觉悟,需要有一个进步纲领的指引。这个进步纲领就是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制定形成的“六大政策”。1935年春,俞秀松、张义吾等一批共产党人来新疆后,帮助盛世才将“三大政策(反帝、和平、建设)”增加为五大政策“(反帝、和平、清廉、建设、亲苏)”。1936年4月,在俞秀松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全面的地提出了“反帝、和平、建设、亲苏、清廉、民平(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六大政策。张义吾、王立祥等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帮助盛世才政府对“六大政策”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以盛世才的名义出版了《政府目前主要任务》和《六大政策教程》,从此,“六大政策”作为完整的纲领和政策正式形成。在当时,“六大政策”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和历史发展要求的,也比较符合新疆实际和各族各界的利益,而且与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基本精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它是进步和革命的政策,受到了新疆各族各界的拥护。共产党人通过反帝会、新疆日报社等进步组织及其报纸刊物,编辑分发民族问题小册子、在学校开设并讲授社会科学系列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向各族民众解释民族政策等方式,大力宣传和推行“六大政策”。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下,盛世才政府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召开全省范围的人民代表大会,吸收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参加各级政权,改善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战胜利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933年至1937年,苏联与盛世才结盟,建立亲苏政权;另一方面是1937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统一战线的建立。盛世才与苏联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建立了结盟关系。盛世才在新疆要实行亲苏政策,向国民党闹独立,必须联合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想要扩大统一战线,解决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依托问题,也需要联络新疆。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与盛世才接触。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月,在陈云、周小舟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作为中共与新疆省政府合作的主要联系机构。在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参与盛世才政府的工作,并将盛世才官办的群众组织反帝会改造为统一战线的组织,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活动的公开合法舞台和团结教育人民进行抗战的阵地。在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四位党代表的带领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百多位同志先后到达新疆,在政府、财政、教育、新闻战线以及反帝会等群众性政治团体中担任各种职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勤政清廉,使新疆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事业都展现出了新面貌,对巩固新疆这个战略大后方,维护援华物资国际交通线畅通,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合实际实行民主选举,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平等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当时,新疆县治以下还残留着农官乡约、千百户长等组织,缺乏管理,极度混乱。推行民主选举,既要统一基层管理组织,还需要规范基层组织选举。1941年7月,毛泽民调任民政厅代厅长后,在借鉴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民主选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新疆省区、村制组织章程》。在《新疆省区、村制组织章程》明确规定,县以下分为区、村两级。区、村组织的建立,废除了复杂混乱的基层建制,是行政机构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动形成了统一的基层管理组织。在此基础上,《新疆省区、村制组织章程》还明确了区、村的选举办法,即由区、村代表会议来选举区、村长,在市镇由居民直接选举街长,选举方式是民主集中制。为了让区村两级干部得到训练,毛泽民还编写了《区、村训练班讲义》。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新疆的民主建政,推动各县相继成立了政务委员会,要求重大事项由政务委员会议决,为此毛泽民主持起草了《县政组织章程》《新疆省各区行政长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等,保障了新疆各民族的政治权利。

二、恢复和发展经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由于战乱不已,新疆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遭受重创,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毛泽民、郑亦胜、高登榜等就职于省级或地区县市的财政、税务部门的中共党人,通过大力整顿财政,支持工农牧业发展等方式,使新疆财政经济有了好转。1937年省财政收入为1240万余元,1938年为1347万余元,到1942年已经达到7828万余元。新疆财政的恢复和好转,不仅改善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农业、牧业、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

(一)大力整顿财政,规范新疆财经秩序。毛泽民被任命为省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后,在郑亦胜、高登榜等就职于地区县市的财政、税务部门的中共党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改组银行,改革币制,整顿财政机构,健全财政预、决算制度,整顿税务等方式,规范财经秩序,增加了新疆财政收入,减轻了各族人民负担。一是改组银行,改革币制。新疆商业银行于1939年1月1日正式成立,废除原来50两票面的旧币和流通喀什一带的喀票,发行以元为单位的新币。新币币值稳定,使用十分方便,公众舆论很好。至此,新疆货币终于从混乱不堪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货币流通开始萌现新的转机。二是整顿财政机构,健全财政预、决算制度。新疆自1937年开始实行预算制度,但很不健全,各地向财政厅直接要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税收也不能按时入库。针对这种混乱状况,毛泽民在制定财政收支预算时,对发展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所需经费放得比较宽,而对军费和公安费却卡得很严。例如公安费,由1938年的总预算的20%降低到了1941年的10%以下,而教育经费则从4.5%增加到11.5%。三是整顿税务,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对田赋采取核实田亩,保证田赋收入;对牧税分为大小畜,大畜征收3%,小畜(羊)征收5%,并制定《征收牧税奖惩条例》;对于关税,重新修订了《关税税则》及《征收关税办法》;此外还整顿了营业牌照税和印花税。1939年在保证正常收入的前提下,豁免了南北疆因灾歉收的田赋额粮等。

(二)支持农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由于财政的改革和好转,财经秩序的规范,开始有能力对农牧业发展进行扶植。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通过毛泽民着手改组的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农业贷款。1938年发放的农业贷款大约为40万元,到1941年,向农民发放的贷款达到100万元。此外,为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在各地设立农牧场、实验场、农业所等农业机关,还专门组织向农民传授农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到1942年,全疆增加了110多万亩耕地,总面积达到1638万亩。在畜牧业发展上,为增加牲畜数量,改善牲畜质量,通过设立畜牧业管理机构、兽医所,改良牲畜品种,向牧民普及养殖科学知识技术等方式,促使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到1942年时,全疆牲畜总量已经有1500多万头,牲畜毛产量为2100多万斤,皮张年产量为270多万张。牲畜数量与1937年相比,增加了两倍。

(三)发展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大幅增加工业投入,1941年,全省工矿业预算比上年度增加181.5%。兴办了乌鲁木齐和伊犁的电厂、面粉厂等,还在新疆其他地区创办了皮革厂、面粉厂、针织厂、榨油厂、缫丝厂、发电厂、自来水公司等一批工厂。毛泽民还给独山子油矿拨款购买钻探设备,并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从而使该矿日产原油猛增至110吨,年产量达4万吨左右。在公路运输建设方面,除了将原有的迪化-哈密公路修筑延伸到星星峡与甘肃公路连接,迪化-伊犁公路延伸修筑到中苏边境的霍尔果斯外,还兴修了额敏至塔城、迪化至焉耆、焉耆至阿克苏、阿克苏至喀什、喀什至和田等多条公路。到1942年,全省公路总长3423公里,并修建了各种大中小型公路桥梁,初步形成了交通网络。在航路方面,1939年9月,经国民政府批准,新疆与苏联政府合作成立中苏航空公司,开辟了中苏航空交通,保障国际交通线畅通,使苏联援华物资得以快速运到抗战前线。

三、重视教育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民国以来,由于新疆地方军阀推行极端的愚民政策,新疆在新文化方面,没有受到五四运动的滋养,还是一片荒芜。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推动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密切合作,重视发展教育,齐心协力开展新文化运动,并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积极响应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地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将“爱国”与“抗日”划上等号,将新疆各族人民的命运与正在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祖国联结在一起,团结新疆各阶层各民族形成合力、共御外侮、抗日救国,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重视发展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团结教育战线工作者,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方针和措施。林基路、李云杨等27名中国共产党人或是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或是进入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这些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健全省、区、县教育行政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稳定教学秩序,增加教育经费并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学校,培养各族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译出版各种小学教材等。除重视学校教育外,还创办了职业、技术、孤贫等社会教育和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和讲习会,以此大力培养人才。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阿克苏、焉耆、哈密等地举办了会计训练班、簿记训练班,新疆日报社举办了三期新闻技术人员训练班。沈雁冰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后,举办了全疆200余名各族青年参加的文化干部训练班。新疆的教育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截至1942年,全疆有2400多所公立会立小学,有27万余学生,是1937年的1.4倍;有8所大中学校,有3700多学生,与1937年相比,增长了27.5%;有840多所以扫除文盲为主要目的的民众学校,有14万多的学生;小学教师达6000多名。为适应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需要,从1939年到1941年,共出版维、哈、蒙、汉四种文字的课本万册。此外,教育面貌的改变,还表现在大中学校教学内容的革新上,新疆学院的变化就是一个生动的范例。在中国共产党人林基路、祁天民、杨梅生等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教用合一”的教学方针,提出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八字校训,使其成为培养进步青年的火的殿堂。民主人士杜重远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延续了林基路在新疆学院的办学方针,还聘请疆外著名学者到新疆任教,这不仅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使得学生在专业学者们的教育影响下,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变得更为活跃,成为追求进步的一代青年。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有力动员新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抗战。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学校讲台、报刊杂志、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使新疆各族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大大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一是利用学校讲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学生参与抗战。俞秀松曾亲自给新疆学院的学生讲授《青年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肩负的任务》等树立革命人生观的课程,林基路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学院工作期间,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抗战建国日”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让学生把读书、自己肩负的责任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推动新疆学院成为“宣传抗日的基地,培养人才的熔炉”。朱旦华在省立女子中学工作期间,创作了《迪化女子中学校歌》,号召“姐妹们,努力,努力,站到斗争的最前线”。这些抗日宣传不仅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深重罪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而且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二是利用《新疆日报》等报刊杂志向各族群众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共产党人到新疆后,掌握了新疆日报社的领导权,主要编辑人员都是中共党员。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在《新疆日报》发表社论,及时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功绩,登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章演讲,还通过发表人物访谈、诗歌、小说、戏剧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感召和吸引新疆各族群众参与抗战。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还掌握着反帝会机关刊物《反帝战线》。高滔、王宝乾、沈雁冰等人在其中任主编、编辑委员,参加刊物的领导和编辑工作,确定办刊的方向,使《反帝战线》也成为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主阵地。三是利用抗战歌曲、话剧等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抗战歌曲响彻天山南北,《故乡》《放下你的鞭子》《无名英雄》等抗战题材话剧在新疆各地展演。大唱抗日歌曲,大演抗战题材话剧等活动都以宣传民族救亡、抗击侵略为核心内容,紧密反映现代生活,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实展现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的屈辱和苦难,大力歌颂在抗日前线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热血将士们,振奋了新疆各族群众精神,深受大家欢迎和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提高了各族人民的觉悟,在“一切为着抗战胜利”口号的激励下,新疆各族各界人士参与了广泛而热烈的募捐活动,掀起了支援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新疆各族群众为驱逐日寇,支援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踊跃参与捐献现金、金银、寒衣、“一县一机”等活动,涌现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一位叫艾沙的维吾尔族贫民希望将18岁的儿子于素甫送往抗日前线,称:如果儿子在前线不忠实抗战,没有奋力打倒日寇,就是不孝,自己临死了也不会再见儿子。大中小学生除自己参与募捐外,还做了发动群众支援抗日的工作。留苏学生及学医生“各愿捐一个月津贴,共计九千三百卢布”。1938年,新疆用152万余元(法币)捐款购买了十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献给了国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截至1940年,全疆募集的抗日救国捐款有100余万元,寒衣捐款67.8万余元,献金9.4万余元,防毒捐款7万余元。新疆各族人民除通过捐献金银、物品支持抗战外,还积极参与反帝会发起的写慰劳信运动。数月时间,新疆各族群众给在抗日前线英勇斗争的将士们写了10万封长长短短的慰问信,以此把新疆各族群众对前方将士的慰问、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带到了战壕中和山村里。这极大的激发了将士们的杀敌勇气。

为了大力支持抗战,新疆各族人民除踊跃参与募捐、写慰劳信外,还积极参与维护国际援华抗日物资运输通道和人员往来红色交通线。抗战爆发后,海上国际援华物资转运交通运输线被日军切断,新疆遂成为国际尤其是苏联援华抗日物资输入的主要通道。在帮助国民政府中央运输委员会新疆分会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新疆各族人民为使众多援华抗日物资接连不断的运往抗日前线,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积极参与修筑维护道路,维修运货车辆,护送抗日物资,剿除匪患,铲除奸细,巡逻护路,传送信件、引路等工作。为此,新疆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体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

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战,共同抵御亡国灭种的危险,通过实行正确民族政策、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开展有效抗日宣传等途径,大力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新疆各族人民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主动将本民族的利益和整个国家及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坚定不移地以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今天,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美好新疆,可以从抗战时期党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历史中汲取智慧,获得启示。

(一)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党的领导是做好新疆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抗战时期,为了促进新疆社会发展和进步,为了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立足自身岗位和职责使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民族的政治权利,帮助恢复和发展经济,重视发展教育,为各族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新疆各族人民欢迎和拥护。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新疆各族群众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和国家危亡意识,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与此同时,各族群众通过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会使任何意图挑拨我国民族关系、意图分裂我们祖国的阴谋难以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利益的实现在政治上才会有充分的保障。

(二)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新疆各族人民自觉将本民族的命运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放在首位,以抗日救国为目标,手足相亲,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各类抗日募捐活动,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体现出了强烈的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历史和实践表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会有前途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使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和中华魂,像石榴籽那样永远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其作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之一。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奋斗下,通过采取大力整顿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发展近代工业等措施,使新疆的财经秩序逐步走向正规,财政收入显著提升。这为新疆农牧业、工业、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为新疆各族群众支援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快推动各民族经济发展,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新时代,要立足新疆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实际,认清找准新疆工作的切入点、发力点,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拓展实践路径,释放优势潜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抗战时期党在新疆的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