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聚焦党史
  5. 详情

话剧演出:绽放在新疆抗战时期的绚丽之花

日期:2020-11-09
来源:夏晨茹
【字体:

抗战时期,新疆话剧演出风生水起,享誉全国。新疆的话剧经历了萌芽、成长、高潮、低迷等几个阶段,它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为新疆的文化传播所作的贡献,也折射出这一时期新疆各族民众积极投入到支援抗日前线火热潮流之中的爱国情怀。

一缕清风化愚顽歌 咏话剧成新风

新疆在文艺方面,素以歌舞著称,却不以戏剧见长。民国时期,迪化(今乌鲁木齐)经常上演的戏剧为京剧、秦腔等,内容多为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在杨增新、金树仁执政新疆时期,实行愚民政策,民众对外界的新思想、新事物接触较少,思想基本处于小国寡民的封闭状态。

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边防督办后,由于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加之盘踞在南、北疆的马仲英、尧乐博斯等地方武装势力的不断挑衅,政权摇摇欲坠。为稳固统治,情急之下,盛世才不得不向苏联伸出橄榄枝,寻求帮助。苏共中央鉴于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同意与盛世才合作。一方面派出苏联红军部队帮助盛世才平定战乱,一方面派出以俞秀松(化名王寿成)为首的一批联共党员协助盛世才建设新疆。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是盛世才在1934年成立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35年5月,王寿成等联共党员抵达迪化后,将反帝总会确定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反帝会开展对新疆民众的宣传工作。在苏联驻新疆领事的协调下,盛世才对反帝会进行了改组,俞秀松担任秘书长,主持反帝会日常工作,共产党人基本掌握了反帝会的领导权。俞秀松等人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给反帝会带来新的工作作风,帮助盛世才完善了“六大政策”内容: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1935年11月17日,俞秀松主持召开反帝会临时全体大会,通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章程》。反帝会定期开办干部培训班,由俞秀松等人授课,广泛宣传六大政策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根据新疆民众能歌善舞的特点,在各个分会组织了歌咏队、歌舞团,教他们演唱进步歌曲,并组织歌咏比赛。

反帝会组织业余话剧团,公开演出一些独幕剧,也就是所谓的“文明戏”,是我国话剧的早期形式。当时的新疆,很少有人看过话剧,更不要说上台表演,演员多为新兵营的战士。虽说当时的话剧演出,在艺术表现上还比较稚嫩,在舞台布景、演员化妆等方面都很粗糙,但是已将话剧这一“舶来品”成功引入地处偏远的新疆。特别是《匹夫救国》《打倒偶像》等,因为紧扣时代主题,受到新疆民众的欢迎,较好地起到了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作用,也为新疆的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剧种。

抗战话剧初成长 “抗大第二”名远扬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为做好盛世才的统战工作,从延安分三批派出一百多名干部来新疆工作。

这批干部中,林基路在上海参加过左翼作家联盟,曾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子夜》改编成话剧演出,他被任命为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教务长;李云扬、朱旦华、陈谷音,分别被任命为省立一中校长、女中教务长、师范学院音乐老师,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这些同志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给他们教唱抗战歌曲,排演抗战话剧。

林基路就任新疆学院教务长之后,首先根据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纲领,制定“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带领学生改造校园的环境;在教材紧缺的情况下,组织教师编写油印讲义,还亲自给学生上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理论,告诉同学们要理论结合实际,鼓励学生去民众中办扫盲班、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战话剧。他为新疆学院写的校歌《我们正青春年少》,成为学生们非常爱唱的歌曲。他给学生们编剧本、当导演、抓排练,并带领他们到市区的大街小巷去演出,以此来动员民众、宣传民众。

比如当时演出较多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由于对布景场地要求不高,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演出。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小姑娘和一个老汉在街上卖艺,老汉让饥寒交迫的小姑娘表演一个很难的动作,小姑娘没做好,摔倒在地,老汉拿起鞭子就打。围观的群众愤怒地喊道:“放下你的鞭子!”个别激动的群众甚至要打那个可恶的老汉。这时,小姑娘急忙拦住观众,哭着告诉大家,他们是从东北逃难过来的。这个老汉是她的父亲,原来脾气挺好的。“九一八”后,日本人占领东北,一家人流离失所,一路乞讨,母亲在路上病逝,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说到这里,父女俩抱头痛哭。观众们也唏嘘不已。背景音乐响起了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演员和观众一起唱起来,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等口号,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收复家园的爱国激情。

青年学子非常喜爱话剧的形式,各学校也纷纷成立话剧社。1938年秋,为庆祝新疆全省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林基路、李云扬、朱旦华、于村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迪化举行大中小学校的话剧比赛。新疆学院、省立师范、省立一中、省立女中、省立第二小学等单位的9部话剧参赛。这些话剧大都以宣传抗战为主要内容。新疆学院演出的由林基路编写、指导的话剧《呼号》荣获大中学校组一等奖。《呼号》在表演、化妆、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振奋了人们抗日救国的斗志。省立第二小学演出的《民族公敌》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林基路等共产党员在新疆学院卓有成效的工作,短短几个月,就让大家看到学院师生在学习知识、宣传抗日、为前线募捐等活动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风貌,很多延安来的同志都欣喜地将新疆学院称为“抗大第二”。《新疆日报》在显著版面连载林基路撰写的文章《六大政策的工作作风》,一时之间,被民众广泛传扬,新疆学院“抗大第二”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在新疆学院的带动下,迪化的9所大中小学校(包括新疆军校)演出了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夏衍的《自由魂》《前哨》《游击队之子》《守着我们的家乡》《共求解放》等近30个剧目,内容大都是揭露日寇侵华暴行,描写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启发教育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日寇,中国才有出路。在演出质量上也达到一定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演出的话剧初登舞台,由维吾尔文化促进会演出的维吾尔语话剧《土匪》,在作品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演技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新疆的抗战话剧,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演出剧目的内容直接反映抗日斗争的现实,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是因为话剧演出,在为抗日前线募捐充分发挥了它的鼓动宣传作用。可以说,这一时期,新疆的话剧演出进入了茁壮成长的新阶段。

文艺名流齐聚首 《战斗》号角响边城

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本来跟苏联、延安合作,也都是权宜之计,并没有太多的诚意。他看着林基路等共产党人风风火火干革命的劲头,越来越恐慌、越来越嫉恨,这些人太受民众喜爱,太受青年学子崇拜了,督办的风头将要被他们抢尽。盛世才于是借口工作需要,先后将林基路调去阿克苏任教育局局长,李云扬去担任喀什教育局副局长,祁天民任哈密教育局局长……盛世才暗自得意,认为只要将共产党员分开,他们就不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却不料革命的火种早已播撒在民众之中,已然觉醒的心灵,是不会再回到愚昧中的;已经燃起的革命火焰,不是轻易能够扑灭的。新疆学院的毕业生田毓桂,就是林基路的忠实追随者,他说:“林教务长走到哪里,我就跟去哪里!”盛世才所不能了解的是共产党人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被派到各地的共产党员,反而摆脱束缚,放开手脚,对民众的宣传工作更加做得有声有色,对各种弊端大胆进行革除。

让精于算计的盛世才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他的同乡杜重远,在担任新疆学院院长后,没有听任他的摆布,而是一以贯之地遵循俞秀松、林基路为新疆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并使之发扬光大。

杜重远,吉林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曾任奉天总商会副会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到新疆去,是杜重远多年夙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新疆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这更促使他下定决心远赴新疆。1938年10月31日,杜重远出任新疆学院院长。在此之前一年的时间里,杜重远曾三次到过新疆,他的文章《三渡天山》,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新气象、新变化,引起国内许多文化名流的关注与向往。著名文学家茅盾、经济学家张仲实、历史学家史枚、电影演员赵丹等人,都是在读过《三渡天山》后,历尽磨难,千里迢迢来到新疆的。

茅盾和张仲实分别担任新疆学院教育系、经济系主任,后来又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副委员长,为新疆的话剧事业发展做了很多工作。茅盾非常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文艺活动。新疆学院学生乔国仁、党固、赵普林等人集体创作了多幕话剧《新新疆进行曲》,茅盾执笔修改润色,并辅导学生排演。1939年5月,《新新疆进行曲》正式演出,这是由新疆青年自己创作演出的第一部大型话剧,内容反映的是新疆“四一二”政变前后的社会变化,宣传六大政策的胜利。由于反映的是观众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感到非常亲切,演出很成功,轰动迪化。《新疆日报》连载了整部剧本和茅盾撰写的文章《为〈新新疆进行曲〉的公演告亲爱的观众》。此剧的演出,显示出新疆热爱话剧的青年,不仅能够演话剧,还能创作剧本。

不久,赵丹和叶露茜、徐韬和程婉芬、朱今明和陈瑛、王为一和俞佩珊四对夫妻,还有音乐人易烈一行9人风尘仆仆来到迪化。他们的到来,快速推进了新疆抗日救亡话剧的发展,使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赵丹等人为给迪化民众献礼,决定在“九·一八”纪念日上演章泯的话剧《战斗》。由于演员不够,新疆学院的党固、乔国仁等学生也参加了演出。在紧锣密鼓排练三周后,在督办公署西大楼礼堂举行的“九·一八”纪念晚会上,《战斗》的首场演出隆重开幕。督办盛世才携妻女盛装入场,迪化军政要人、机关、团体、学校等各界代表乘兴而至,陈潭秋、毛泽民、茅盾、张仲实、杜重远、王宝乾等知名人士也应邀前来。

演出的成功,在第二天就成为迪化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战斗》在迪化连续上演两周,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对于当时只有10万多人的迪化来说,这样的盛况是空前的。《新疆日报》开辟专栏,连载《战斗》剧本,发表社论《开展本省的话剧运动》,刊载杜重远、茅盾、张仲实为《战斗》成功演出而撰写的文章。

《战斗》的演出,将新疆抗日救亡话剧推向高潮,为新疆话剧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戏曲运动委员会名下成立新疆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实验剧团。它的成立,为新疆培养了大批话剧演员,也演出了大批优秀的剧目。当时演出的有章泯的《故乡》,赵丹、王为一集体创作的《新新疆万岁》,赛克的《突击》,阳翰笙的《前夜》等大型多幕话剧,还有《三江好》《最后一计》《顺民》《两兄弟》《打日本》《前哨》等独幕话剧。这些话剧的演出,为抗日募捐、宣传教育群众起到重要作用。从1935到1940年,短短几年,新疆的话剧演出,从萌芽到高潮,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大踏步赶上内地话剧的进程,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话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督办变脸露狰狞 话剧逆境仍前行

正当新疆的话剧演出蓬勃向上,高歌猛进之时,督办盛世才根据国内外形势,决定投向国民党的怀抱,于是撕下伪装,背离六大政策,制造了“杜重远案”、“陈培生案”等所谓的阴谋暴动案,高举屠刀,残忍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乔国仁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步学生。茅盾、张仲实辗转离开新疆,赵丹、徐韬、王为一、易烈等人先后锒铛入狱,实验剧团被迫解散。

实验话剧团解散后,一些演员回到原籍,继续组织排演话剧,结合返乡学生宣传队,在伊犁、喀什、库车、阿克苏、呼图壁、和硕、麦盖提等地演出《凤凰城》《物价飞涨》《相逢》《故乡》等十几个剧目。这一时期,大型话剧上演的场次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话剧《佃户》,是在新疆风云变幻之际,冒着很大的风险演出的。在共产党员于村的带领下,演员克服困难,使演出获得成功。省立一中演出七幕古装剧《太平天国》,省立女中演出五幕古装剧《武则天》,这在新疆话剧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各个学校的话剧演出也在持续进行,只是不敢公开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多采取借古喻今的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话剧演出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曲折的道路,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都会遇到阻挠挫折。但它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为抗日救国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铭记那些为推动新疆话剧发展不畏艰难勇敢奋斗的人们!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档案馆)

话剧演出:绽放在新疆抗战时期的绚丽之花-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