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聚焦党史
  5. 详情

情满天山遍地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功实践纪实

日期:2020-12-01
来源:李琦、李耀胜
【字体:

新疆,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宝地,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历史天空下,一曲曲创业奋斗的壮歌、民族团结的欢歌、繁荣稳定的凯歌,在天山南北交融,在各族儿女心中激荡。

时代变迁中,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发展完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不断迈上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新疆稳定发展的宏伟蓝图,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新疆稳定发展的崭新篇章。

放眼征途,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锦绣画卷已经磅礴展开,一条高举旗帜、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畅通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豪迈铺开。

聚焦总目标 勇担新使命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新疆各族人民给予了特别的关怀。

从亲赴新疆考察指导工作,到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再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强调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新疆工作总目标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出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谋划和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鼓励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党委要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亲笔题写“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贺匾,亲切接见库车“刺绣两姐妹”等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亲自给库尔班大叔的长女托乎提汗·库尔班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新疆各族儿女的心田,鼓舞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斗志,为祖国西部这片辽阔疆域播种着光明和希望。

人民领袖来自人民。人民领袖心系人民。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新疆考察。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为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4天的考察行程满满——

从南疆重镇喀什到首府乌鲁木齐,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乡村、企业、部队、学校、派出所、清真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慰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兵团职工,带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诚挚慰问。

从军区部队到村民院落,从兵团机关到驻地宾馆,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10个座谈会、汇报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商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计。

从提出新疆发展新定位,到对新疆工作作出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做好新疆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思想引领前行,战略布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形势变化,深入研究新疆各项事业发展,深邃思考新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根本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决策部署,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全力推进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

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这是做好当前新疆工作的总目标。

字字千钧,声声入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新疆稳定的巨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道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声,也指出了做好新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抓手。

伟大的征程,始于坚定目标,成于不懈奋斗。

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承载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和亲切关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犹如高擎的火炬,点燃了天山儿女心中的激情,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聚焦总目标,盯住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感奋中砥砺前行。

高扬旗帜凝心聚力勇向前——

扬帆起航,方向至关重要。自治区党委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南针、定盘星、压舱石,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切实用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全疆上下高扬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旗帜,真正以总目标为统领,把总目标作为总纲、核心任务、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所有工作都围绕聚焦总目标、服从服务于总目标。

如今,全疆上下一切工作围绕总目标来谋划、来开展、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正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党中央的要求逐一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都要负责任、人人都要尽责任,确保总目标在新疆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握指成拳标本兼治聚合力——

求稳定、盼太平、谋发展,这是新疆2500万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14亿人民的共同意志所在。自治区党委把保障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握指成拳、标本兼治,开创了新疆工作新局面。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一度失守的阵地被夺回。做好新疆工作关键在党,面对一段时间一些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出版等领域出现的党的领导弱化现象,自治区大刀阔斧进行了治理,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如今,在各级干部眼里,“新疆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持续高压严打遏制暴恐犯罪,反恐维稳实现常态化。新疆在对“三股势力”进行“外科手术”式精准打击的同时,开展去极端化、加强宗教服务管理、强化校园教育等增强群众“免疫力”的工作,综合施策,从源头上铲除滋生暴力恐怖活动的土壤。立足本地区实际,新疆深入开展反恐怖主义、去极端化斗争,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预防”,既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又重视开展源头治理,采取了一系列反恐、去极端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去极端化教育活动,挽救了一个个被扭曲的心灵,教育了一批批受迷惑的群众。“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深厚。

狠抓干部作风转变,干部“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得以扭转。自治区党委明确指出:“‘三股势力’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作风不实是我们更大的敌人。”为了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沉疴顽疾,新疆各地查处了一批违纪违规干部;同时,开展工作作风专项整治工作,建章立制为根本,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力促干部作风转变。

全面清理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三股势力”的保护伞和幕后黑手。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坚决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一些隐藏在干部队伍中表面上对党忠诚,背地里投敌叛国,充当“三股势力”的“保护伞”和幕后黑手的变质分子被清除,新疆稳定发展的障碍得以扫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正能量得以彰显。

大力强基层强基础,人心争夺战实现新突破。自治区下派“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选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基层干部、群众合力,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随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新疆反恐维稳的长城不断巩固,繁荣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已连续40多个月未发生暴恐案(事)件,社会形势持续向好,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得到改善,宗教氛围持续淡化,极端思想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全球反恐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画好同心圆 共筑中国梦

满天星斗,点亮浩瀚苍穹;各族团结,孕育中华文明。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增进民族团结,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时刻关心的问题。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考察调研中从喀什到乌鲁木齐,从同村民交流到同自治区领导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吹响新号角,奏响新凯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指明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方向和路径,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新疆,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个感天动地、温暖人心的故事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看望毛主席、库车刺绣姐妹给习近平总书记送绣匾、尤良英十余年不离不弃帮助维吾尔族兄弟脱贫致富、“当代雷锋”庄仕华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妈妈抚养多个民族的十几个孩子……

阿克苏市王三街上,由7个民族的88位股东出资创办的“一家亲”餐厅,营业不到1年,已吸纳57名当地群众就业。

“大伙儿都上心,餐厅生意越来越好,今年夏天又开了两家分店。”发起人之一娄建波说,“有劲一起使,有钱一起赚,我们的信任和感情也越来越深。”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鲜花的娇艳离不开阳光,树木的繁茂离不开雨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新疆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各族人民相敬相亲,共同绘就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全家福。

牢记嘱托,不负厚望。今日的新疆,各族人民个个争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结对认亲在交往交流中增进感情——

朋友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结对认亲的干部到亲戚家走一走住一住成为常态,与各族基层群众围坐在田间地头、炉前炕头,像亲人般拉家常、话脱贫,一起谋划着未来的好日子。许多没有出过远门的南疆农牧民,也在亲戚的陪同下感受到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现代生活。

广泛开展的结对认亲活动、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座谈会、报告会、联谊会、组织生活会、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参观考察、双语学习、文体活动、双语大赛、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使各族干部群众在你来我往的走动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

共居共学在互帮互助中筑牢情谊——

构建互助交融的“家”,共建和谐幸福的“家”,打造团结温暖的“家”。自治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团结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相知相伴共成长。

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城市求学、就业、定居。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同心同德谋发展。

2014年,在距离和田市30公里外的地方,建起了一个各民族群众相互嵌入居住的村庄——团结新村。几年过去了,各族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不胜枚举,互敬互爱的情谊绵绵不绝。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秉承“团结、诚信、勤奋、树人”的校训,深入开展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活动,使一批批各族学生在这座校园的团结和谐氛围里茁壮成长。

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片区管委会平顶山社区,每逢各民族的节日,类似“你到我家吃月饼、我到你家做抓饭”这样的活动总少不了,居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活动。

付出真情,收获真心。生产上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生活上相互尊重、相互照应,心灵上相互融合、相互守望……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各民族的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在天山南北的城市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美丽画面。

团结进步在各方合力下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高位推动还是基层实践,自治区上下都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中之重,齐心协力加以推进。

2016年1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治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条例》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强化了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担当,明确了民族团结工作的保障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

自治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了不断丰富民族团结内涵,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找准民族感情的共鸣点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既从大处着眼,顶层设计;又从小事入手,破解难题。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各项惠民工程,各族群众共享惠民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团结兄弟姐妹,我们要付出真情、献上真心;打击共同敌人,我们要针锋相对、毫不留情。

通过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干部群众思想觉悟明显提高,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各级干部作风转变更加明显,民族团结这一最重要的群众工作更加扎实。

新疆各族人民在交往中优势互补、在交流中化解隔阂、在交融中团结奋斗,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基石不断巩固。

宗教和谐在本质上确立正行信仰——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怎样在新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2014年4月28日上午,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听说吐尔逊·马来提老人是村里清真寺的伊玛目,总书记随即向他详细了解清真寺管理和村民开展宗教活动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说,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宣扬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好的理念,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为了更多了解宗教界人士的想法,2014年4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同20位新疆宗教人士代表进行了座谈。

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界人士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要把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让新疆各族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好,就不能让新疆陷入动荡、陷入倒退。这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新疆广大宗教界人士的责任。我相信,新疆广大宗教界人士一定能够深明大义、站稳立场,从自己的职责出发,为祖国和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宗教工作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关心关爱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着力改善宗教活动场所条件,充分保障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广大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牢牢把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依规保护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正确把握好正常信教和宗教极端的界限,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

——持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七进两有”“九配备”,切实把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让宗教人士、广大信教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保护关爱。坚持把爱国宗教人士当亲人、当朋友,健全保护关爱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团结、关爱爱国宗教人士,同爱国宗教人士结亲戚、交朋友,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宗教人士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宗教造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爱国宗教人士队伍。

——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积极支持宗教界人士做好讲经解经工作,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团结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确立正信、抵制极端,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而努力奋斗。

已有120多年历史的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修缮一新,古朴清静。

“我们始终把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等教义贯穿到讲经解经活动中,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确立正信、抵御极端。”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伊玛目穆合特热木·谢日甫江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理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高歌一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扫除民族分裂主义的阴影,驱散宗教极端思想的雾霾,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大美新疆因和谐而更美丽,幸福新疆因稳定而更幸福。

建久安之势 成长治之业

民族地区发展,党中央念兹在兹。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对新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到过新疆,后来又多次到过新疆。在浙江任主要领导期间,他就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年8月,他带领浙江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8天,天山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09年6月到新疆考察5天,把身影留在了巴音郭楞、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的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新疆的壮美山川、灿烂文化、淳朴民风,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围绕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党中央倾注了大量心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新疆这片土地,牵挂着新疆各族人民群众。2013年6月,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各族人民利益工作;9月,他出访中亚时表示愿意扩大中国新疆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规模;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2014年2月,他第一时间就新疆和田发生7.3级地震的应急处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看望政协少数民族界委员时,他关切询问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

时光流逝,深情如一。新疆这片土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

民族地区的民生冷暖,党中央时时记挂于心。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疆考察期间,他每到一地,每召开一个座谈会,都要问发展,谈改革,说民生。

培土浇根聚人心,久久为功固基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铸就幸福。春风化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改善民生暖人心。

一项项惠民措施,为新疆奏响富民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坚持每年将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让各族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着力抓好城镇居民的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鼓励群众创业及其带动就业;

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实现了对南疆地区三年学前教育和十二年基础教育全覆盖;

每年安排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城乡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城镇职工大病保险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实行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启动工伤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等;

2019年农村安居工程建设21.27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开工15.49万套,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快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天山南北进一步呈现繁荣发展、安居乐业的美好局面。

把握经济大势,保持调控定力。

2016年以来,新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产业在天山南北蓬勃发展,新疆经济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西部油城”克拉玛依在深挖油气资源和石化产业潜力的同时,依托干燥、寒冷的气候以及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从“地下”走向“云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16年以来新疆多措并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策勒、且末、鄯善以及阿克苏等地,各族群众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人进沙退、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在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从2017年8月起,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全面关停拆除保护区内所有油井及附属设施,进行油田生产退出整改工作。如今,被拆除油井的底座被改造成水槽,成了野生动物的饮水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去著名“网红打卡地”和田夜市吃特色烧烤,到帕米尔高原与“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亲密接触;在哈密大海道的神秘雅丹地貌看日落……

新疆大力推进旅游兴疆战略,围绕叫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深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迎来中外游客数量井喷式增长。2019年,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400亿元,两项数据增幅均超40%。新疆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中国机遇,世界共享。

通道畅、动力足,“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国际交流合作更密切。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加速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2017年,新疆与周边国家缔结友好城市47对,建成孔子学院10所,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获批复,跨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连接域内27所医院和境外3个国家24所大型医院。

密切合作推动更深层次交流。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金融创新为突破,新疆试点跨境人民币业务所涉国家和地区扩大到86个,累计结算2500多亿元,倍速增长让金融服务核心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也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与我国的国际互信不断加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群众的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大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告别寒冷的山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库斯拉甫乡的1149户农牧民2018年迁入94公里外的新家。暖气、天然气、互联网……新生活带来新希望,不少农牧民主动向乡政府申请脱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各族群众到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新疆的神圣使命。

“六个精准”精确指导——自治区严格落实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七个一批”有效推进——各地因地因人因需施策,推进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土地清理再分配等措施落地,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

“扶贫力量”扎根基层——“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扶贫“第一书记”、扶贫干部……一大批人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

这场脱贫之战,承载着人民之福、凝结着民族之梦、汇聚了全球目光。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一场声势浩大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画卷,正在天山南北绘就——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天津援疆干部探索出易地搬迁“产城融合”模式,让从昆仑山搬下来的贫困群众“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在喀什深圳产业园,明亮宽敞的标准厂房崛起在戈壁荒滩,83家落户企业解决了当地1.3万人就业增收……

因地制宜,在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新兴技能的助力下,新疆进一步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捷报频传:

从2014年到2018年,新疆累计实现231.47万人完全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4%降至6.1%;2019年,实现64.5万贫困人口脱贫、976个贫困村退出、1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6.1%降至1.2%,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迈入新时代的新疆工作,在久久为功中筑牢基石,奋力成就长治久安的宏图伟业。

瞄准“强基健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

每周一清晨,新疆尉犁县达西村的村民都会自发聚集在村委会楼前,举行升国旗仪式。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写入达西村的村规民约,更是70年来村民们始终不渝的信条。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达西村已从“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的盐碱地,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至3.2万元,柏油路从8公里拓展到78公里,360户群众住进新房,400多户群众用上天然气……

“我们要牢记使命,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吸铁石’,建成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堡垒。”驻达西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艳凤说。

党旗高举,堡垒牢筑。

兴疆稳疆,重在基层。新疆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持续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近42万人次干部接力驻村,覆盖新疆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增加近1.8万个,增幅24%,实现凡有群众的地方、凡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党的工作。

从“住村里”“住家里”到“住心里”,党员、干部同群众在朝夕相处中鱼水之情更加深厚,基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凝聚力战斗力日益提升。

做好新疆工作不仅是新疆的事情,而且是全党和全国的事情,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工作重点。

同心捧月照天山,砥砺奋进著华章。持续“输血”“造血”,对口援疆精准发力,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心坎上——

新疆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无私帮助。

挖穷根、建学校、送医药;招商引资、扶持产业、促进就业……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展以来,19个省市牵手新疆,1200多亿元援助资金、近1.8万亿元合作资金投向新疆;8.75万人次参与援疆奉献智慧、挥洒汗水,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极大改变了天山南北的面貌,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从“输血”到“造血”,让新疆步入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幸福的歌儿唱不尽,美好的梦想在前方。

回首来路,历史巨变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怀抱中,新疆才有繁荣发展的今天。

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无比广阔: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疆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疆日报社)

情满天山遍地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功实践纪实-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