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孙龙珍:青春献边疆,生命铸忠魂

日期:2022-02-21
来源:张杰
【字体:


在新疆塔城小白杨哨所附近有一座陵园,这里埋葬着“铁姑娘”孙龙珍烈士。“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牧羊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这里是毛主席给我指定的战斗岗位,我要为革命放好羊,我要为祖国站好岗……”壮美的巴尔鲁克山和奔腾的塔斯提河水见证着戍边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一曲《孙龙珍赞歌》诉说着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

响应号召入疆支边

孙龙珍,女,1940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泰县太西张乡郑家村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和大哥、二哥都惨死在国民党部队里,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她和姐姐、三哥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度日。直至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到来,孙龙珍家乡得以解放,全家才脱离了苦海。

1959年6月,孙龙珍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满怀一腔热血,告别了故乡来到新疆。初到新疆,孙龙珍被分配到位于吐鲁番的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山化工厂。

在这里,喝的水是苦的,住的是地窝子,人走在地面上,根本就分不清哪是山丘,哪是地窝,时常要猫着腰钻进去,仿佛置身于战备用的坑道。面对艰苦的条件,不少职工内心发生了动摇,时常开小差逃离工地,而孙龙珍和大家说,正因为条件艰苦才需要我们来建设,适应环境就会好的。孙龙珍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她更是这样做的。在厂长安排任务时,她总是主动请缨,承担了必须由男同志完成的熬硝炉前卸矿石的艰巨任务。许多人吃不了苦就调到别的车间去了,只有孙龙珍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间她年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在她潜移默化的带动下,与她同宿舍的女青年也都安心扎根边疆了。

1960年5月4日是孙龙珍最难忘、最幸福的日子,这一天她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团员。

请缨参战“三代”工作

1962年4月,“伊塔事件”发生,造成新疆伊犁塔城大面积土地无人耕种,大批牲畜无人看管。为了稳定边境地区的劳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经中央同意,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派干部工人带着汽车和农机,前往裕民、塔城、霍城、额敏4个县的12个公社、6个牧场执行代耕、代牧、代管(简称“三代”)工作。孙龙珍主动报名要求参加“三代”工作队。

经过2天的汽车颠簸和长途跋涉,孙龙珍等来到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这时,大家却待在车里不愿意下来,眼前的一切太荒凉了,除了那山坡上时隐时现失散的牛羊外,余下的便是山坡上一群群的荒坟和满天飞窜的乌鸦。孙龙珍所在连队(一六一团十二连牧一队)担任代牧任务,就是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老百姓的财产。按照连队安排,男同志上山收拢失散的羊并放牧,女同志留在家里建房种地打草,孙龙珍所在的女子班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打草盖房。在执行任务时,孙龙珍总是抢先去干,她背树条打野草一背就是50公斤。由于山高路陡,有的同志爬坡时起不来,孙龙珍就悄悄地赶上去帮一把或扶一下。

1964年春,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一连遭到几次寒流的侵袭,牧业队里膘情最差的一个牛群急需增加人力去管,孙龙珍连夜找到队长主动请战说:“无论再艰苦,总得有人去干,再说我是共青团员,身体素质好,还是让我到牧牛组吧。”到牧牛组不久,孙龙珍在一次放牛中摔伤了腰,但她一直隐忍着坚持工作。

1969年春天的暴风雪很大,队里把拉饲料草的紧急任务交给了妇女班。从驻地到垛草场有三四公里,路上要涉过一条冰河,翻过几道山岗,个别人有些畏缩,孙龙珍走门串户,协助班长做思想工作,在她的鼓励下,大家愉快地接受了拉饲料的任务并及时将饲料运送到位。

心怀集体乐于助人

孙龙珍一心想着集体,牵挂着别人,并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每年春秋两季的牛羊转场都会经过孙龙珍家门口,牧民们常常在孙龙珍家喝水吃饭,她总是热情地为大家忙前忙后。每次畜牧转场,队里都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男牧民赶羊,可是孙龙珍总是冲在前面。

1968年转场时,孙龙珍不顾复发的乳腺炎穿心的疼痛,支撑着病躯去接早产的羊羔,走在后面的同志发现她走路一瘸一拐,便追上去看她的脚,结果发现早已冻得又红又肿了。1969年3月,根据战备需要,领导决定让水磨赶在“三八”妇女节前投入生产(牧一队的水磨往年要等到河水解冻才能转动),孙龙珍不顾吃饭呕吐、身体虚弱等孕期反应,投入了突击破冰的战斗。

邻居郑桂梅因产后发高烧断了奶,孙龙珍知道后提出要奶养郑桂梅的孩子,郑桂梅不安的说:“这怎么行,你的孩子也要吃奶呀!”孙龙珍却说:“我们都是屯垦戍边的战士,孩子是革命的后代,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哺育养大,将来继承革命的事业。”在那个没有饲养奶牛任务的牧业队里,被孙龙珍哺育过的就有6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成为了农垦战士。

孙龙珍是个闲不住的人。孩子出生后,她既带自己的孩子,又带别人的孩子。有一次,牧一队职工潘大富妻子有病卧床不起,潘大富在外放牧已经三个月,还得三个月才能回来,病人小孩儿都无人照顾,孙龙珍知道后,就主动帮她带小孩儿,喂奶、洗衣服、做饭,还请来连队卫生员给她治病。一次,她忙完回家见王小章脸色铁青,顾不上吃饭,背起王小章就往卫生室跑去,经过及时抢救,王小章病情很快好转。邻居家的房子漏雨,孙龙珍便掏钱替邻居维修……,她就这样为牧工和家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后顾之忧。

临危不惧英勇牺牲

1969年6月10日,前苏联入侵我国塔城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绑架了正在放牧的161团职工张成山。“快来人啊,苏军绑架了张成山!”刚刚收工回家的孙龙珍听到喊声,立刻把孩子交给了小姑子,不顾自己已有6个月身孕,抄起铁锹往外冲去。当孙龙珍和战友们赶到出事地点时,不远处苏军暗堡里射出的密集子弹射中了孙龙珍,她倒在了血泊中……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营救战友,孙龙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9岁。塔斯提边防前哨班的战士们义愤填膺,排长李永强带领哨所官兵奋起还击,6名苏军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塔斯提事件”,也叫“孙龙珍事件”。孙龙珍的牺牲,让于志林失去了妻子、两个幼小的女儿失去了母亲,但巴尔鲁克山边境线上多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1969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追认孙龙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1970年,为纪念孙龙珍烈士,农九师党委组织创作歌剧《孙龙珍赞歌》,其主题歌《我爱祖国我爱边疆》传唱至今。1983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英雄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她所在的“牧一队民兵二班”更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还修建了“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逢清明、“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各族群众来到陵园祭扫烈士,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孙龙珍:青春献边疆,生命铸忠魂-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