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坚守者

日期:2022-04-13
来源:王嘉
【字体:


2021年6月1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主题作品《理想照耀中国》之《白骏马》开播,此片专题介绍了被乌恰各族人民称为“白衣圣人”的吴登云。这是继电影《真心》和电视剧《帕米尔医生》后,又一次将这位扎根边陲的医者形象展现在荧幕上的影视作品。

吴登云,1941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63年进入乌恰县人民医院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4月至2001 年1月任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此后又陆续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吴登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扎根边陲,无私奉献

1963年,吴登云从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他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工作。吴登云刚刚进入医院时,医疗资源紧缺,连他在内一共只有3名医生。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吴登云发奋学习,一方面阅读大量医学书籍,丰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在动物身上做各种手术实验,弥补临床经验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吴登云先后到喀什和扬州进修。进修期间,他辗转于多个科室,虚心求教。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吴登云对各科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逐渐成为边疆地区最为需要的全科医生。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深入到牧区问诊和防疫。乌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高山环绕、沟壑纵横,往往每巡诊一家或治疗一个病人,都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好几天,沿途人迹罕至。吴登云骑着马,背着药箱,经常风餐露宿,以干馕充饥,以雪水为饮。巡诊路上充满危险,除了经常遭遇雪崩洪水等自然险情外,因为长途跋涉,人马俱疲,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有一次,吴登云在巡诊途中,由于极度疲惫,不知不觉在马背上睡着了,结果摔下山沟,全身受伤。即便路途艰险,吴登云仍坚持巡回问诊,他的足迹遍布乌恰县30多个自然村,50多个牧业点。他就像一束暖阳,给所到的每一个毡房、每一座院落都带去生命的希望。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1966年一位子宫大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乌恰县人民医院。医院没有血库,病人情况危急,吴登云毫不犹疑伸出了手臂,300毫升鲜血输入到病人体内,医者的热血驱走了冰冷的死神。很快,病人的眼睛恢复了神采,她惊喜地说:“我的身上长力气了!”吴登云认为,健康的人献血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多大损失,却可能拯救病人珍贵的生命,非常值得。从这以后,吴登云就没有间断过为病人献血。30多年中,他无偿献血 30余次,总量7000多毫升,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1971年冬,一位牧民两岁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烧伤,全身 50%的皮肤被烧焦,生命垂危,经过医护人员10多天的抢救,孩子成功渡过了休克和感染两道难关。吴登云和医护人员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创面难愈的棘手问题。孩子完好的皮肤有限,无法满足创面移植所需。吴登云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十几块皮肤,移植到孩子身上。当地柯尔克孜族群众感叹道:“吴登云为乌恰县各族人民加了血,加了生命。他这个共产党员,真正做到了与人民血肉相连。”

乌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有许多病人因为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对医院望而却步。吴登云任院长后规定:凡是确属贫困户的病人,医院只收取药费,免除其他一切费用。有些连药费也负担不起的,吴登云也会想尽办法不让费用问题耽误病人。吴登云持续深入牧区进行巡诊义诊,足迹遍布乌恰县所有乡镇村,被当地农牧民亲切称为“白衣圣人”。

立德树人,初心不改

1985年8月23日,一场7.4级的强烈地震将乌恰县夷为平地。地震来势凶猛且余震不断,吴登云迅速组织医疗队,赶赴受灾现场,他和医护人员们顾不上随时会发生余震的危险,来回奔波于断壁残垣间。震后不久,医院恢复了门诊,一座“帐篷医院”奇迹般矗立在废墟上。灾后重建医院,困难重重。为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吴登云身先士卒带领全院职工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种树。树坑中垫的土是从几公里外的老城拉来的,浇灌树木的水渠是从雪山下一公里一公里挖出来的。经过多年努力,共种活几万棵白杨。如今的乌恰县人民医院绿树成荫,大大小小的花坛随处可见,已然成为园林式单位。

1984年,吴登云任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当时医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务人员短缺,吴登云为此制订了“十年树人计划”。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吴登云到各乡镇卫生院和克州卫生学校物色人选,他不仅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还把他们派送到乌鲁木齐的医院进修,使一批医生成长起来。过去这家连阑尾手术都做不好的医院,现在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做了。吴登云十分重视对当地医生的培养工作,他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在他帮助下,几位柯尔克孜族医生的论文首次在国内医学刊物上发表。吴登云不仅关心院内医生业务能力的提高,更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他培养并介绍了多名医生入党。吴登云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阿克沙卡勤”(柯尔克孜语意为:德高望重的前辈)

在乌恰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吴登云救治了不计其数的各族患者,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医疗骨干,促进了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2001年,吴登云从医院退休,虽然时常思念远方的家乡,但他依然住在医院的家属楼里,坚守在他工作的地方。除每个星期固定时间在医院值专家门诊外,吴登云还积极投身于援疆医生创建的“医疗巴扎”活动,继续为当地群众的健康和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吴登云说:“我已经习惯在乌恰县的生活。我离不开淳朴善良的乌恰百姓。他们需要我,我也希望用自己的毕生所学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吴登云常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这一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更离不开各族群众对我的信任。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坚守者-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