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共产党人王宝乾在奇台的早期活动

日期:2020-11-06
来源:包桂霞
【字体:

素有“金奇台”和“旱码头”之称的奇台,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与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并列为新疆四大商业都会。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加上战祸连年,匪患猖獗,致使奇台与内地的商路和货源中断。投资商纷纷离去或抽回资金,或迁至迪化,或歇业停业。奇台古城百业日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前,奇台各族人民在政治上,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无民主自由可言。在经济上,深受地主、牧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农村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农民是地主的苦工或是佃户。广大贫苦牧民受牧主的残酷奴役和压榨,过着十分贫困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畜牧业发展原始、落后、缓慢。地方工业一穷二白,全县没有一座工矿企业,只有一些规模不大较原始落后的个体旱磨、水磨、油坊、粉坊、醋酱坊、烧酒坊、铁匠铺、木匠铺和小煤窑等。这些作坊规模小,产量低,生产设备简陋,工具陈旧,技术低下。由于商业的衰败,导致了文化的衰退与落后,使一度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古城变得一蹶不振。在教育上,城镇16501人口中,文盲多达14360人,占城镇总人口的87%。全县仅有公办小学14所,其中城镇7所,农牧区7所,共有63个班,在校学生1487名,教职工83人;农村有私塾23处,学生634名,均为富裕人家子弟。民族教育更为落后,城镇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人口2449人,识字者仅为218人,文盲达90%以上。全县仅有民族小学2所,学生325名,教职工18人。

共产党人在奇台的早期活动,始于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王宝乾任奇台县县长期间。王宝乾真名赵实,曾用名赵登秀、王宝乾、米留科夫,男,1905年8月生,湖北陨县人,家庭出身小手工业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店员工会、工运讲习所工作和学习。1927年由组织派去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转为联共党员。1935年由苏联内务部派到新疆工作。在奇台任职期间,王宝乾以县长的身份和权限,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和造福奇台人民的工作。

王宝乾来奇台时,正值马仲英攻占奇台城后又逃亡之时。当时,奇台因道路不通,经济十分萧条。王宝乾为此与奇台商会会长薛某进行磋商,并采纳其积极意见,呈文省政府,请省政府通过苏联与外蒙接洽,开放外蒙路线,不再走水草不丰的甘边东部,以免让驼运商道受到影响。这个建议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于是,奇台这个“旱码头”又一度活跃起来。

1935年8月30日,新疆裕新土产公司总经理包尔汉,副经理通宝致函王宝乾,决定于当年9、10两个月分别在木垒河(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镇西(今巴里坤县)开设临时市场,要求给予协助。王宝乾认为,此事确能“流转商品,互通有无,振兴手工业,扩大实业范围”,极力予以支持。他为开设临时市场选择地址,号召奇台商会及群众积极开展自由贸易。临时市场开设后,奇台县的市场又趋繁荣,城乡群众得到了好处,奇台县也分别得到了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的课税收入。

为发展地方经济,在1936年的“4·12”大会上,王宝乾征求了各界代表的意见,由商家集股,设置小规模的电灯局,火柴厂、造纸局、农牧场,发展行业生产。建立团庄,保护农村牛马牲畜不被抢劫等。

当时,奇台的教育较为落后,县城共有私立小学4所,乡村也只是在集镇上有私塾,很多城乡穷苦子弟、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就学。针对这种情况,王宝乾首先将县城4所小学合并为县立小学,然后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拟具提案上呈。当时上呈的提案有:成立满文小学一处;设立乡村私塾义务小学校;增设维吾尔族女生班;增设民众班;按月颁发教职员薪水,增加校役工资;设立《新疆日报》奇台分社(以订报、投递业务为主)。这几项提案除第二项因省政府怕“致滋分扰”而改为“在四乡地方酌设短期义务小学教处,招收失学儿童”外,其余各项均照准,王宝乾亲自着手办理,并一一付诸实施。在进行成人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他动员和组织成年男女识字学文化。1936年5月12日,在他卸任前,曾指示奇台商会会长周顺,要求商会“在近日设立俄语训练班,着手培养商业人才”。在解决教育经费方面,除了由他规定的“县捐款项不开支”外,号召商会向私立小学捐书,还对不法绅士罚款,“以裕基金,籍图拓展”。在教学组织方面,他同意学校成立学生会,组织童子军。在教学内容方面,他同意取消《百家姓》《千字文》等,开设《国语》《算术》《三民》《社会》《自然》《常识》等课目。在社会活动方面,他提倡学校师生演文明戏,演话剧,宣传六大政策。

王宝乾注重革除陈规陋习,他任奇台县县长时,极力禁烟、禁赌、禁娼、禁童养媳,力主妇女放脚、剪发,号召妇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坚持男女平等。在官场礼仪上,他带头免除旧衙门固有的磕头习俗,代之以召开全民大会,发表就职演说。他规定取消旧政府的3班6衙制和门岗,民众有事可以直接见县长。他很少坐班,经常骑马外出,遇到民事和治安问题,当场处理及时解决。处理公务,讲究民主,尊重主管部门和主管人的意见。他关心民众疾苦,1935年10月12日,建起了奇台救济院,收容了社会上无依无靠的人,使之衣食宿有了着落。

1936年6月,王宝乾奉令调离奇台后,仍念念不忘奇台的各项事业。1941年,在他任新疆日报社社长时,曾派人来奇台,进行采访和联系有关事宜。1942年,他任迪化第五届运动会委员长时,给奇台按甲等地区分配了参加运动会运动员名额20名。调离奇台后王宝乾又任喀什行政长、新疆日报社社长、反帝会秘书长等职,1942年被苏联内务部召回。1956年10月回国任外交部礼宾司专员。1960年因病离休,1973年6月28日病逝。

王宝乾在奇台任县长时所做的各项有利于奇台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以及他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等,给奇台县各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作者单位:奇台县委史志办)

共产党人王宝乾在奇台的早期活动-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