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杜重远的爱国爱疆情怀

日期:2021-01-04
来源:王梦婕
【字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杜重远先生,是位热枕的爱国主义者,身为杰出的民主人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患难之交。他在青年时期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东渡日本刻苦钻研窑业技术,归国后创办肇新窑业公司,又南下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后来在新疆发展教育,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振兴国家实业,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爱国就是永恒的宗旨。

一、实业救国

杜重远先生出生于吉林怀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从小立志上进,勤奋好学,并且有极强的正义感,喜欢听老师们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1911年考入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学习期间,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返回家乡,被刚成立的怀德县中学聘为英语教师,在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感觉到一时的义愤还需付出切实的救国行动,自此杜重远先生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决定放弃英语教师的稳定工作,走向实业救国的道路。1917年,他怀着一颗实业救国和振兴民族经济之心东渡日本求学,专攻窑业技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常常奔走于东北籍的留日学生之间,呼吁大家读书不可忘救国,组织留日学生们在东京街头集会游行。1923年春假期间,东北籍的留日学生又推选以杜重远先生为首的二十九名代表,组织“收复旅顺、大连宣传队”回国宣传,后又在天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杜重远先生利用示威游行的机会,作了多次令人感动的爱国演说。

1923年杜重远先生毕业回国,毅然放弃仕途投身实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报效国家,在辽宁沈阳创办了我国第一座机制瓷厂——肇新窑业公司,这是他实业救国主张的伟大实践。1928年,张学良任东北司令长官,兴办实业,杜重远先生所创办的公司得到了十二万元的投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拥护,他也被选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当时的工商界呈现出新气象,为了保护商民的合法利益,反对摧残民族资本的苛捐杂税,在任总商会副会长期间,为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未经中国政府同意擅自设立领事馆,他发动六七万的商民,举行抗议示威和抵制日货行动。同年,张学良将军执掌东北,政治逐渐走向开明。张学良在这年冬季断然易帜,求得全国统一之后,即拨出巨资支援群众团体,开展民众政治,以促进东北政治的革新。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攻陷沈阳,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残酷的现实对杜重远先生的实业救国理想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只好舍弃苦心经营的产业,到上海寻求抗日救亡的出路。

二、办报救国

杜重远先生在上海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领导骨干。1931年底,杜重远先生在上海结识了周恩来,在他的帮助下,杜重远先生在上海、华南、华中地区进行了多次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并在上海报刊发表多篇爱国文章。

在上海,杜重远先生访问了很多抗日志士,也访问了邹韬奋,他们很快成为知己,共同的目标又使他们结成亲密的战友。在结识邹韬奋以前,杜重远先生在东北地区宣传抗日,主要采取演讲方式口头传播。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因宣传抗日而被反动派强制停办,杜重远先生认为全国同胞的精神食粮不能中断,抗日救亡活动不能停止。他将《生活》周刊更名为《新生》周刊,并由他负责继续出刊,充分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抗日宣传。在办刊思想上,《新生》周刊继承和延续了《生活》周刊进行的民族抗日救亡动员,特别是强化了对失地之痛的呐喊和唤醒民族意识的紧迫感,他希望借文字的力量,以达到抗救国的目的。

由于《新生》周刊一样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绥靖政策,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忌恨。1935年,《新生》周刊刊登了一篇《闲话皇帝》的杂文,国民党政府屈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查封了《新生》周刊,杜重远先生被判入狱。在狱中他坚持读书,地下党员宋介农送进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及中国共产党的文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表的《八一宣言》,对他影响很大,这让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惟一正确道路,促使他下定决心跟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奋斗。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受到周恩来“到民众中去组织民众”的号召启迪,杜重远决心为抗战扎扎实实地办一些实事,他接受了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邀请,三赴天山,通过实地考察,决心留在新疆工作,提出了“建设一个新新疆”的口号,意在将新疆建设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培养一批青年爱国主义人才,走向教育救国之路。

三、教育救国

1939年,杜重远先生就任新疆学院院长之职,当时新疆精神食粮的缺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新疆学院是为新疆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他鉴于内地的国民党教育全在开倒车,决心为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积极努力。

杜重远先生接办新疆学院以后,一心一意想把它办成一个科系齐全、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人员、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又关注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的全国一流的正规大学。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上,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充满了学术研究氛围,对新疆培养人才,进行文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用文化作品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杜重远先生邀请一大批学者来到新疆,还带来了三大卡车的教材和书籍,“文化列车”和“文化名人”掀起了全疆人民文化学习的高潮,新疆各族群众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这对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爱国主义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杜重远先生认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奋进上,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办学教育理念中并身体力行,使已经点燃在同学们心中的心灵之火俞发旺盛。在平日生活中,杜重远先生常常出现在学生中间,和大家打成一片,向学生们讲述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谈到当年他在东北经营陶瓷,为提倡国货,抵制日本在东北倾销瓷器,甚至不惜赔本,也要和日商一争高低,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沉痛而坚定地说:“日寇入侵,国破家亡,堂堂男儿,岂能容忍。”同学们都被他这种深切的爱国之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染。在一次由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宣传部学科联和新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演讲会上,杜重远先生认为,青年代表着人类的方向,青年肩负着人类建设未来的重任,现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要加倍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坚强的抗日后方,支援前方抗战。建设新新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历史使命落在青年肩上,他们要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杜重远先生提倡教育结合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认为教育应当以能够为社会生活服务,应当将教育融于生活之中,青年学生不应该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死读诗书之人。

在1939年暑假,以杜重远先生为团长,张仲实为副团长,200多名师生组成新疆学院暑期赴伊(犁)旅行团,先后在伊宁、绥定(今霍城)、惠远、精河、乌苏、绥来(今玛纳斯)、呼图壁和独山子油矿等地,向各族人民广泛地进行抗战宣传。每到一处,他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各族人民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揭露日寇残杀手无寸铁同胞的罪行,宣传抗日前线军民英勇杀敌和后方人民支援前线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在沿途各地发表的演说,从不重复,各有特色,生动具体,深受欢迎。每到一处,学生走上街头,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张贴宣传画,激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特别是他们公演集体创作的《新新疆进行曲》大型话剧,深受群众欢迎,在乌苏县演出时引起强烈反响。学生暑期旅行团所到之处,吹响了抗日宣传的号角,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深入人心。

四、结语

杜重远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对培养大批青年人才,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对推动爱国主义教学方针,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对革命、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力求在思想上号召全民族抗战,将救国存亡放在一切事情的第一要位,无不流露出他热爱祖国的真切情谊。

杜重远先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救国意识。但是这也引起了当时新疆的独裁者盛世才的恐慌,制造了杜重远阴谋暴动案,将其秘密逮捕入狱,并残忍杀害。杜重远先生的生命虽以血洒天山而终结,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档案馆)

杜重远的爱国爱疆情怀-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