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脚下,绽放非遗光彩

日期:2023-07-10
来源:新疆访惠聚
【字体:

6月的昌吉,微风和煦,景色宜人。阜康市三工河乡拜斯胡木中心村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里,身着哈熊舞演出服的叶尔木拉提·胡马尔汗在冬不拉的伴奏下,生动模仿熊梳理鬃毛、试探、击掌等动作,将熊笨拙、可爱、机警的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游客捧腹大笑。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欣赏到非遗表演哈熊舞,了解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成都游客王先生兴致勃勃地说。


学跳哈熊舞

拜斯胡木中心村距天山天池景区25公里,是通往景区的必经之地,村民大多能歌善舞。依托地理和文化资源优势,阜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明确“非遗+文旅”发展思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能人120余人,通过创作精品节目、开展展演活动,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带动乡村旅游,带领村民捧起文旅融合发展“金饭碗”。

2007年,哈熊舞被列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叶尔木拉提从小跟着父亲学跳哈熊舞,跳了近40年,是阜康市哈熊舞非遗传承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现在会跳哈熊舞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好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哈熊舞。”叶尔木拉提说。

如何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工作队鼓励叶尔木拉提组建一支12人的哈熊舞团,平日里,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练习基本功,揣摩舞蹈动作;旅游旺季,在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表演节目。


擀毡表演

为“圈粉”青年群体,吸引更多游客观看哈熊舞,工作队从木垒请来哈熊舞非遗传承人与叶尔木拉提切磋技艺,还在哈萨克民间舞蹈中融入现代元素,设置游客学跳哈熊舞环节,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与叶尔木拉提一起进入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表演的还有村民加孜·赛沙汗,她正在为游客讲解擀毡工艺流程:“毛毡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用料主要以牛毛、羊毛为主。制作一块经久耐用的毛毡,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等13道工序……”加孜带领的擀毡技艺展演队同步演示着毛毡加工步骤,身后的展架上,摆满了坐垫、花帽等做工精巧的手工艺品。

过去,加孜制作的毛毡制品样式简单、色彩单一。工作队引导加孜与村里的哈萨克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包拉提古丽·扎热力汗合作,制作实用又美观的花毡手工艺品;吸纳10名会擀毡的村民组建擀毡技艺展演队,以“展演+售卖”方式,展示擀毡技艺,展现哈萨克牧民的勤劳与智慧。

“观赏展演的同时,还能参与学做手工艺品,非常有趣。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物件更有意义,让人爱不释手!”看完展演,许多游客会挑选几件毛毡制品带回家。


与游客互动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村里建起山羊舞、阿肯弹唱等文艺队,打造手工艺品制作室,70余名村民参与各类文化展演活动,其中16人签约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定期献艺表演,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如今,拜斯胡木中心村吹起了乡村旅游“民族风”。

文化赋能,旅游“生金”。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导景区沿线18户村民开办牧家乐、民宿,新增哈萨克族婚礼实景演绎、叼羊赛事等传统节目,发展集文艺展演、特色美食、休闲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去年以来,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创作更多更精彩的非遗表演节目,让小山村‘火’起来,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岩林信心满满地说。(昌吉州“访惠聚”办公室 马国玲、古丽米娜·阿不都 供稿)

天池脚下,绽放非遗光彩-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