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出乡村新图景

日期:2023-07-28
来源:新疆访惠聚
【字体:

盛夏已至,农事正忙。新源县阿勒玛勒镇塔克尔布拉克村田间地头马达轰鸣,现代化农机来回穿梭,各显神通,机械化甜菜田间管护的场面比高温天气还火热,绘就山乡繁忙农耕图景。

塔克尔布拉克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有耕地1.5万亩,村民大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主要靠人力和牲畜耕种管收,一年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


农机作业

“农业机械化节省人力和用工成本,还能稳产增收。”村民王建军暗下决心,要带领村民走上科技兴农致富路。2010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带着自己的4台(套)农机具,联合本村9名村民共同成立了新源县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机械化耕种之路。

“当时合作社农机数量少、用途狭窄,即便采取‘人歇机不歇’的作业方式,一昼夜只能耕地300亩,要完成全村土地作业,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回忆起以前,王建军眉头紧锁,“以前农业机械化未普及,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才能完成,作业效率低。”

“购买一台多功能农机具需要好几万,大家被难住了。”王建军和社员们一心求发展,但苦于缺少资金。这样的困境,在县中医医院工作队驻村后发生了改变。

2017年,工作队了解到合作社发展受阻后,联合村“两委”主动与县农机局对接,申请将合作社列为“农机购置补贴示范合作社”重点扶持对象,享受购置农机政策补贴30万元,还帮助合作社协调跑办贷款180万元,陆续引进了牵引式免耕气吸播种机、机械式精量铺膜播种机等新型农机。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快了塔克尔布拉克村农业机械化进程。


检修农机

在新型农机的助力下,塔克尔布拉克村及阿勒玛勒镇的主要农作物,当年农业机械化率达80%。随着合作社不断壮大,农机具数量增加到88台(套),社员也增加至56名。王建军四处联系业务,在20余个县市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供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家政服务”,合作社年收入185万元,社员人均增收3.3万元。

“要想提高收益,光靠农业机械化不够,还要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提高种植技术,才能持续增收。”外出作业时,王建军和农机手每到一处都与当地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种植能手交流,找到一条提高土地收益、带领村民增收的强村富民路。

了解到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势后,在县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下,村“两委”与四川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项目,推荐王建军到江苏、河南等地观摩,拓思路、学经验,他逐渐成长为下得了田地、开得了农机、讲得了技术的“多面手”。

此外,工作队动员45户村民流转土地200亩作为试验田,采取“合作社+试验田+农户”模式,由两所高校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王建军带领社员负责田间管理,让土地“生金”,实现“一地双收”。


讲解复合种植技术

“我们利用作物的‘身高差’实现复合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证玉米稳产的前提下,还能多收一季大豆。”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现场会上,王建军向村民生动形象地讲解这项技术的科学性和产出效益。

经过不断摸索,去年试验田亩均收入2670元,与单一种植相比增收800元;300余名村民季节性务工,月收入4500元。今年,新增70户村民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复合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并逐步在全村推广,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0年,王建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接下来,我们要抓好技术指导关键环节,助推特色种植业发展。此外,还要搭建信息平台,给农机安装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让智能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环节,助力农业生产,带动村民增收。”王建军干劲满满。(伊犁州“访惠聚”办公室 陈默、张月、黄长远 供稿)

“耕”出乡村新图景-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