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位于峡谷间,干旱缺水,村民长期以放牧为生,思想较为保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差,缺少就业技能……
驻村以来
伊犁州党委办公厅工作队
经过调研走访
通过
解放思想、技能培训
人岗匹配、贴心服务
“四步走”的方式
让牧民从被动就业逐步转向主动就业
进而实现稳就业稳增收
今年
工作队帮助472名村民
找到了人岗匹配的工作,较去年翻了一番
▼
扶贫先扶志。工作队与村“两委”联合帮扶干部组建“智志双扶”小分队,利用周一升国旗、村民大会、走访入户等机会,向村民讲清就业政策,做足思想工作,算清增收账和经济账,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对村民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等进行深入细致摸底,建立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信息库;
与县域及周边县市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劳务派遣公司对接,依据用工单位的劳务、项目及技能需求,利用微信、QQ等媒介,有针对性地向村民推送就业岗位信息,最大限度实现人岗匹配;
采取“用工需求+定向培训”的模式,以农牧民夜校、远程教育、“云上智农”在线直播平台为载体,邀请专家教师以“理论+实践”形式,组织村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计算机应用、烹饪、电焊及电路维修等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出去打工家里的地谁来种、牛谁来放?”
“老人和孩子有个头疼脑热谁来管?”
……
为了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安下心、留得住、干得好,工作队与村“两委”组建起一支服务小分队,经常上门照顾老人、辅导孩子学习、帮忙联系代牧、清理院落,还定期与外出务工人员谈心交流。家里的事有人帮、有人管,村民们都能安心就业。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波热安力原·巴合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2019年,他来到乌鲁木齐市海虹国际物流园务工,今年他的妻子也随他一起前去务工,除去基本花销,一年下来夫妻两人收入近10万元。现在,他们不仅把家里原来80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扩建到160平方米,还建了单独的厨房、卫生间和浴室,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村民胡阿提江·托汗年龄偏大,外出务工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眼看着周围邻居通过外出就业赚了钱,盖起了新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胡阿提江坐不住了,主动找到工作队寻求帮助。
通过沟通,工作队得知他会磨面,想开一间面粉加工坊,便与村“两委”商议,帮他解决了5万元贷款,购进了面粉加工设备,如今每月毛收入近2万元,还带动了2名困难群众就业。尝到自主创业的甜头后,胡阿提江的妻子也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商店,年收入近8000元。
“最近工作队又在帮我联系旱田面粉商标注册和包装的事,我计划扩建加工坊,推出1公斤、5公斤的小包装,走线上销售的路子,带动身边更多的群众增收。”胡阿提江充满信心地说。
今年,工作队依托辖区尼勒克县火车站地缘和人流优势,帮助15户有创业基础的村民开设食堂、缝纫店、理发店、超市等小作坊、小商铺,月均收入达3000元。
村民古丽赞提·图尔荪巴依患有高血压、肾炎等慢性病,2个孩子在村里读小学,全家生活开支都靠丈夫给人代牧勉强维持。工作队帮她申请了村级公益性岗位,负责清理辖区环境卫生,既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人。
“家门口上班方便不说,一年还能挣将近2万元钱,真的太感谢工作队了!”有了收入,古丽赞提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出去打工,顾不上家。”
“在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
为了解决部分村民要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问题,工作队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
套苏布台村地势偏高,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今年年初,工作队依托地缘优势积极对接,成功搭乘光伏扶贫项目的“列车”,在辖区建起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点,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115万元收益。
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决定通过“支部+项目+就业”的模式设立公益性岗位,将收益的80%用于公益性岗位工资支出,成功解决了51名困难群众就地就业,月均工资2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推行‘就业+养殖’双增收路子,助力富余劳动力稳就业、稳增收的同时,做大做精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带领乡亲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致富路越走越宽!”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马迪·泰托林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