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老干部工作
  4. 老干部风采
  5. 详情

王仁斯:笔耕不辍感党恩

日期:2021-02-21
来源:新疆老干部
【字体:
笔耕不辍感党恩
□ 王仁斯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翻看着我多年保存下来的厚厚的稿件剪贴本和一本本通红的优秀通讯员证书,回顾着自己63年走过的新闻写作路,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是党的教育和培养使我这个农民子弟入了党、当上了国家干部、走上了新闻写作路。我打心眼里感激党。

我出生于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山村,1956年高小毕业后,我开始学习写新闻。那时根本不懂什么叫新闻写作,只是见啥写啥,恰似瞎子摸象,在黑夜中徘徊。究竟写了多少篇稿件,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退稿信像雪片似的飞回来。终于有一天,我的《瑞雪兆丰年搬雪压小麦》一稿,被家乡的《文登报》刊载。这消息一下子轰动了全村,村民们纷纷夸赞我说:“真没想到,咱穷山沟还出了个秀才哩!”

1961年7月,怀着美好的憧憬,我从渤海湾来到天山脚下的兵团农八师23团(现兵团第八师143团)。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了59个春秋。这期间,我没有一天停止写作。写新闻已成为我一生的执著追求,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几乎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我采写的新闻,几乎全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我在办公室里待不住,有点时间就往基层跑。写稿是一件苦差事,可是当写成的稿子由钢笔字变成铅字,苦也就变成乐了。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灯下爬格子足有300天。白天采访到手的材料,全靠晚上写,不写成,觉睡不着,饭吃不香,一写就是大半夜。

1984年冬的一天,我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骑自行车来到被称为“夹皮沟”的一分场二连,采访了李国信家庭农场。当时往返有7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了。老伴见我又冻又累,劝我隔日再写,可我说今晚写好了,明天就可以寄走。这天晚上,当我把《创办家庭农场的带头人》访问记脱稿时,东方已现出了鱼肚白。这篇稿件发出不久,就被《新疆日报》二版头条采用了。

2002年5月,有人向我反映说,一分场有两千吨玉米目前尚未找到买主,仍堆在场上。风吹日晒不说,还有老鼠常来啃吃。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两千吨玉米谁来买》的稿件投给了《石河子日报》。没想到稿件刊登后,仅几天时间,两千吨玉米就被客户抢购一空。事后不少人对我说“:你的笔头子还真管用,一篇小报道,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我自1999年1月退休至今22年来,手中的笔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一直在为党的新闻事业奔波。如今,我已进入耋耄之年。我要活到老,写到老,笔耕不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党给予我的恩情。

王仁斯:笔耕不辍感党恩-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