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老干部工作
  4. 老干部风采
  5. 详情

李学延:誉名中外的花园农场

日期:2021-03-05
来源:新疆老干部
【字体:

誉名中外的花园农场

□ 李学延

国共产党100周年生日即将到来,回顾石河子143团(原23团)“花园农场”发展壮大的历史,每一步都沐浴着党的光辉。

新疆解放以后,解放军22兵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化剑为犁,屯垦戍边,大力建设国营农场。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壮大兵团队伍,上世纪50年代初,先后从内地招来山东、湖南多批女兵以及河南、四川等地的几万名支边青年。短短几年时间,23团的渠道、林带、条田、道路就规划完毕,整个团场整齐划一,干净美观。1958年9月9日,朱德副主席及夫人康克清来视察时,看到农场粮食棉花丰收,团场环境优美,禁不住赞扬说:“团场像个大花园”。从此23团又名叫“花园农场”。由于团场成了样板国营农场,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华国锋、陈毅、王震、萧克,兵团领导人陶峙岳、张仲瀚,以及胡志明、西哈努克等外国友人相继来访。“花园农场”顷刻誉名中外。

上世纪60年代,一批批转业军人的到来,更加充实了农场的骨干力量。他们多数很快成为了团场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兵团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团场的发展受到一些干扰,但团场仍然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年年为国家创造丰厚的财富。

据1999年统计,全团有共产党员1206人。强大的党员队伍,是团场的坚强柱石。有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有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花园农场”蓬勃发展,为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团场生产建设全面发展,职工的生活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团场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实施“危改工程”,让职工从土坯房中解放出来,住进“小康房”。尤其是近几年,在内地省份对口支援下,团部建成了小城镇,绝大部分职工住进了温暖舒适的楼房。许多家庭购置了小轿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团场文化建设也更加蓬勃繁荣。不仅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团场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比赛,不断引进“威风锣鼓”等文化娱乐活动,多次举办舞龙耍狮子和腰鼓秧歌等趣味社火,使团场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团场大力发展蟠桃等特色产业,创建“花园蟠桃”知名品牌,同时建立了桃园旅游风景区。如今的“花园农场”,有气派的大门,壮观的办公大楼;有奇特的雕塑,美丽的广场;还有遮荫的参天大树,多彩的花园草坪……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河子的后花园。

143团场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的关怀,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坚信,143团一定会在稳定新疆、巩固边疆的事业中不断再立新功。

李学延:誉名中外的花园农场-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