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学习与交流
  5. 详情

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2-12-15
来源:《新疆日报》 张莉 陈勇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一步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基固本。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视察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新疆历史,讲清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阐明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对新疆发展繁荣的促进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党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动为例,在推动新疆发展进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善民族关系和各族民众生活、兴办教育事业、全力宣传抗日救国、支援前线等爱国运动,将新疆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其间形成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直到今天依然赋予我们重要启示和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又抽调大批干部进疆,其中包括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同志,此外还有邓发、毛泽民、林基路、黄火青等许多优秀共产党人。一部分从延安经新疆去苏联治病、从苏联经新疆回延安和从延安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养病的中共党员,经中央批准,也留在迪化参加新疆各项建设。在疆共产党人以《新疆日报》为主阵地,在抗日宣传与舆论引导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新疆省财政、教育、文化等政府部门领导岗位上,推动工作开展。

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新疆社会面貌一新,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与发展。运动会、演讲、歌咏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兴办学校,读书劝学蔚然成风。在教育战线,有20多位共产党人先后担任新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职务,他们团结各族教育工作者,为新疆教育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毛泽民的支持下,健全教育机构,修缮、新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培养各族师资,编译出版教材,让各族儿童有书可读。除学校教育,共产党人还领导动员创办了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孤贫教育及其他各种训练班、讲习会,发起冬学、劝学活动。通过推进体系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入现代文明,开启民智,帮助各族群众增进国家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客观上使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掀起救亡图存运动。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发起了大规模的话剧慈善义演和募捐活动,最大范围调动了新疆各族人民参与,目的正是启迪民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演出这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大规模群众性活动,突出互动和共享特征,将各族人民的情感紧紧凝聚在一起,促成了更深层次的各民族文化交往,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

国难当头,同仇敌忾。慈善义演的抗日宣传和大范围的募捐活动,强化了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觉醒。在共产党人推动下,各民众团体通电全国称,“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各族群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切为了抗日胜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慷慨解囊,为前线将士募集寒衣鞋袜,捐献防毒面具、马匹,购买飞机,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据1940年反帝总会统计,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众共捐款折合现大洋322万余元。无论从规模还是募集款物数量,新疆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有交往,各民族间才可能相互理解认同,彼此尊重包容;只有交流,各民族间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进而达到各民族交融,萌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疆历史更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缔造和发展的。

抗日战争期间,大规模的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普遍现象。比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知识分子、商业经营者、公务人员、大中小学生甚至家庭妇女等都参与到慈善义演活动中。义演组织者、参与者、表演者和受众,共同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网状社会结构。除了直接参与者,还有其组织、审批的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等社会化组织的协同合作,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及地域群体。这一社会各阶层联动,促成了新疆各民族大规模的文化交往互动,塑造了新型民族交往的形态、形式与内容,各民族主动平等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认同是关键。党在新疆早期革命活动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我们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推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张莉系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勇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

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