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

日期:2022-05-30
来源:王 嘉
【字体:


新疆马兰烈士陵园,“以智殉国,致死攻坚”的林俊德将军长眠于此。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1955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1960年9月携笔从戎入伍,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林俊德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5月31日在工作岗位上病逝。入伍52年,他参与了我国45次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两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1月,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2018年,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少年

1938年3月13日,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的一个贫苦家庭,林俊德读完小学后,不得不辍学。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才得以继续中断的学业。林俊德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五口的生计都靠母亲维持。选择中专还是高中,成为了摆在林俊德面前的难题。老师建议他去读高中上大学。1955年,林俊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母亲从信用社借来的50元贷款、永春一中提供的20元路费和亲戚零零散散的资助让林俊德走出大山。他穿着布衣单褂,坐着闷罐车,光着脚板踏入西湖边的校园。大学五年,为了省钱他没回过一次家,靠国家和政府助学金完成学业。从那时起,林俊德就暗下决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在浙江大学,林俊德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赢得老师同学的肯定和喜爱。大学同学张文斌回忆,当时国家急需一种新型油马达(液压马达)他和林俊德合作攻克油马达设计和制造难关。经过两个星期的日夜奋战,完成全套图纸,设计成功后立即投入试制生产,经过三个星期紧张的试制,新型油马达终于成功。

隐姓埋名,铸造盾牌的马兰人

1960年9月,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工作,携笔从戎,开始他的核试验工作。1963年,林俊德被任命为项目组长,带领组员承担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重要任务。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试验设备、没有技术资料,林俊德带领小组成员艰难地推进着科研攻关。一天,他听到街上电报大楼传来的钟声,突然产生灵感——钟表的发条可靠性高,不用担心受到核辐射影响,可以试试用钟表发条作动力。攻克“动力”难题后,林俊德小组又面临压力自记仪的压力定标问题。他们因陋就简,在铁铺里焊了个贮气罐,用自行车打气筒往里打气来替代。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和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并参加了首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冒着被辐射的危险,浓烟还未散尽,林俊德身先士卒带人从场区到离爆心10公里左右的地方取回数据,并迅速送到司令部进行判读。判读结果和其他数据证明此次爆炸是核爆无疑,林俊德小组的项目也大获成功。

1966年冬,我国首次氢弹试验即将进行。试验方式由塔爆改为飞机空投,需要在高空对冲击波进行测量。林俊德和他的项目组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研制工作中。测量仪器要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先是在附近山坡上,利用深夜和凌晨最冷的时刻做实验。为了更真实地模拟仪器使用环境,他们又爬到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待了一宿。最终赶在试验前研制出了高空压力自记仪,为我国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手段。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也随之转移。他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建立了十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这一年,林俊德以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7月29日,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成功,这也是林俊德参加的第45次核试验。为铸造中国的核盾牌,林俊德隐姓埋名,扎根戈壁荒漠,参与了中国全部的核试验。核试验虽然停止,但在家人眼中林俊德比以前更忙了。他步履不停,把目光投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带领团队继续奔波在实验一线。

冲锋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

林俊德一直保持“两弹一星”年代的质朴本色,始终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铮铮誓言,一心一意做学问、心无旁骛干事业。评上院士后,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家里的沙发、床和衣柜都是20世纪80年代自己用包装箱板材做的,常拎的公文包用了20年,戴的手表还是1997年参加母校校庆时的纪念品。

林俊德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一靠机遇,二靠‘发狂’。”他所说的这种“发狂”,在工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儿子林海晨眼中,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办公室,没有周末,没有春节,没有节假日,只有年三十晚上会早点回家。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科研、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满他所有的时间。他曾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为林俊德的健康埋下隐患。2010年,家人发现林俊德消瘦很多,半夜胃疼,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可他却总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2012年5月4日,林俊德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保障工作状态,他谢绝医院提出的化疗建议,5月23日,转入西安部队医院。入院第二天,林俊德就把工作搬到了病房。他拒绝了手术和化疗方案,平静地说:“如果不能工作,多活几天又有什么意义?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好完成手头的工作。”林俊德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他一边接受保守治疗,一边工作,病房成了他的会议室、办公室。

5月26日下午,林俊德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经过救治,病情暂时得以控制。林俊德急切地提出转回普通病房。回到普通病房后,林俊德与死神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5月29日,林俊德出现大面积肠梗阻,他又一次拒绝手术。林俊德坚持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没有做完的工作,你们让我继续。”5月30日,林俊德的病情再次恶化,因为担心术后无法工作,他依然选择拒绝手术。他身上插满了各种医疗管线,在病房的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方便工作,他两次要求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5月31日,工作中的林俊德,手已握不稳鼠标,视力也渐渐模糊,他几次向身边的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老伴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坚定的说:“坐着休息,不能躺,一躺起不来了。”晚上20点15分,林俊德病逝。林俊德临终前交待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林俊德去世后,他的老伴黄建琴把组织慰问的十万元作为他的党费全部上交。

2013年1月,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全军2012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2018年9月21日,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