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史文献
  4. 人物长廊
  5. 详情

拳拳爱国情 殷殷赤子心——怀念杜重远先生

日期:2023-09-27
来源:夏晨茹
【字体:

【纪念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等烈士牺牲80周年】

杜重远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英勇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杜重远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他在办实业、办杂志、办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办实业 抵抗外国侵略

杜重远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他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8岁的杜重远毅然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深感救国之路必定任重而道远,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重远”。报国的志向鞭策他发奋读书,于1918年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学习。1923年他学成回国,决心“用我所学以贡献于祖国”“创办实业,抵抗外国的侵略”,坚定地踏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杜重远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募股集资,历经3年建成“德国式哈夫曼”大轮窑,年产砖瓦8000万件。同时,为办瓷业积极准备,购置机器、建造厂房、培训工人。1929年,肇新窑业公司成功产出第一批机制瓷器,其产品质量能与日本工厂的产品及各种舶来品“较一个高低”,且产量日增,“终取日本货以代之”。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三省。杜重远不得不舍弃苦心经营的产业,南下上海寻求抗日救亡出路。

创办《新生》 唤醒广大民众

杜重远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东北民众抗日救亡会的领导骨干。1931年底,他在上海结识了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他在上海、华南、华中地区进行多次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并在报刊发表多篇爱国文章。

1934年,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因宣传抗日被强制停办。杜重远为保住抗日宣传阵地,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新生》以唤醒民众共同抗日救亡为己任,将广大民众尤其是贫苦的中下层民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对象。在发刊词中,杜重远写道:“现在必须使大多数民众,对于中国民族的地位,帝国主义的侵略,有深刻的了解,对于民众自身的任务与前途,有切实的认识,方能唤醒民众的勇气和决心。”《新生》曾连续刊载他写给青年的文章,分析国难的原因,指出“在政治方面由于封建残余的存在,在经济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因此我们这个国难远在千百年来的顽固积习,近在几十年来外受帝国主义的摧残压迫,内遭军阀官僚的横征暴敛”。他谆谆告诫青年,“在这帝国主义发狂,军阀官僚横行的时代”没有青年个人的出路,“惟有认识病源,看清目标,结队成群,共同前进,才是唯一的出路”。号召青年“放下消极的愤慨,负起积极的责任,努力!努力!”

1935年,国民党政府屈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查封《新生》周刊,杜重远被判入狱。在狱中,他阅读了由中共地下党员送进监牢的马列主义著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表的《八一宣言》。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中华民族获得解放的惟一正确道路。

奔赴新疆 投身教育培养有志青年

1938年,杜重远接受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邀请奔赴新疆,担任新疆学院院长。当时的新疆十分缺乏书籍,杜重远给邹韬奋写信说:“新疆学院,除一座旧营房外,别无长物,不要说物理化学,生物卫生种种设备,连教课的书籍也不完全,真是一座沙漠荒地……”他首先考虑到的是“纯朴天真的青年,他们文化虽然落后,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抢购书籍,掉帽掉鞋”。他呼吁来疆的有识之士帮助解决新疆的书荒问题,并于1938年11月底前往重庆,为新疆采购教材和书籍,整整装满了三大卡车运回新疆,他高兴地称之为“文化列车”。这在当时的迪化引起轰动,掀起一股学习文化的浪潮。

在接手新疆学院后,杜重远广邀国内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来疆共同建设文化教育事业。茅盾来疆担任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讲授《教育学》《文艺思潮》《中国通史》《中国学术思想概论》等课程;张仲实任政经系主任,讲授《哲学》《社会发展史》;沈志远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史枚任哲学讲师,涂治致力于筹建农学院;赵丹、萨空了、朱今明、王为一、徐韬、周世贤、江浩等文化名人也陆续来疆。他们的到来,缓解了新疆学院师资短缺的问题,使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在一次由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和新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演讲会上,杜重远说道,青年代表着人类的方向,青年肩负着人类建设未来的重任,现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要加倍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坚强的抗日后方,支援前方抗战。建设新新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历史使命落在青年肩上,大家要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受周恩来委托,杜重远在新疆学院开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用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去教育学生。他讲课生动,课程结束学生们还久久不愿离去。在日常生活中,杜重远总是平易近人,能够和学生以朋友的方式平等相处。在学生眼中,杜重远极具亲和力,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院长大人”。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时常深入学生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聊天,与他们交朋友,同吃食堂的大锅饭,自习时间也争取和学生们在一起看书。据杜重远夫人侯御之回忆:“重远在新疆每天清晨5时不到就起床,赶到学院与学生一起作早操,直到深夜学生熄灯才回家。有时太晚了,他就住在学院。”

在杜重远带动下,新疆学院的爱国热情越发高涨、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学生们请他带领创办学术刊物,他看到青年们勇气可嘉,决定给他们一次小试锋芒的机会,于是给刊物定名为《新芒》月刊。他指出,老师们只能协助指导,办刊工作都由学生来做。

1939年7月,《新芒》月刊出版,在当时的新疆,也算是一件大事。新疆的督办、省主席、教育厅厅长等人都为创刊号题词。《新芒》月刊虽然只出版了四期,却刊载了大量国际国内政治动态、文化思潮、抗战前线消息,激发了新疆人民的抗战热情。

1939年8月暑假,以杜重远为团长,张仲实为副团长,200多名师生组成新疆学院暑期工作团,先后在伊宁、绥定(今霍城)、精河、乌苏、绥来(今玛纳斯)、呼图壁和独山子油矿等地,向各族人民广泛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所到之处,杜重远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各族人民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揭露日寇残杀手无寸铁同胞的罪行,宣传抗日前线军民英勇杀敌和后方人民支援前线的事迹。在沿途各地发表演说,他从不重复,各有特色,生动具体,深受欢迎。学生们走上街头,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张贴宣传画,激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特别是他们公演集体创作的《新新疆进行曲》大型话剧,深受群众欢迎。工作团吹响了抗日宣传的号角,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深入人心。

杜重远十分关注每个班级的教学情况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他安排学生自治会每三天打开一次学院的意见箱,逐条处理师生意见。鼓励师生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共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和秩序,让学生在新疆学院真正有了归属感。他一心扑在新疆的教育事业上,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爱。杜重远勤奋工作,成绩卓著,引起盛世才妒恨。

1940年,杜重远被软禁。软禁期间,周恩来、宋庆龄等人积极设法营救。但盛世才一意孤行,于1943年将杜重远残忍杀害。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杜重远一生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贡献了他的全部才智和力量。“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这是吴玉章同志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评价。杜重远无愧于这样的评价,他的爱国理想、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继承。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档案馆)

拳拳爱国情 殷殷赤子心——怀念杜重远先生-昆仑网—新疆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