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琴”洒满驻村路

——记裕民县民政局驻哈拉布拉乡乔拉克加勒村工作队员刘雪琴

日期:2023-02-03
来源:新疆访惠聚
【字体: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把自己融入村民,沉下心去,踏踏实实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住到群众心里。这是裕民县民政局驻哈拉布拉乡乔拉克加勒村工作队员刘雪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乔拉克加勒村是一个牧业定居村,哈萨克族村民占全村总人口的98%,日常交流以哈萨克语为主。驻村伊始,刘雪琴面对着村情不清、语言不通两大难题。她深知要和村民打成一片,语言是桥梁也是纽带。

为尽快学会哈萨克语,刘雪琴向村干部学、向群众学,给小学生辅导功课的同时,顺便向学生学。辅导过程中她了解到,村里的孩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学习成绩都有待提高,于是向工作队建议在村委会开办红领巾小课堂


测量血压

开班当天,扎依拉·努尔苏法老人领着刚上一年级的孙子艾迪勒别克·卡得尔汗走进了小课堂,把艾迪勒别克的小手放在了刘雪琴的手里,希望孩子在课外也能多学点知识。艾迪勒别克一直跟着奶奶生活,老人年迈无法辅导做作业。刘雪琴感到这份嘱托是老人的希望,更是对工作队的信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刘雪琴已经掌握了哈萨克语的基本口语,能够与村民简单交流,艾迪勒别克在她的辅导下进步越来越大,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的好丫头,来来来快进屋,我给你烧壶奶茶,喝了再走。”每次入户走访路过村民库热班·阔普拜老人家时,刘雪琴总是收到老人热情的招呼。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是村里的独居老人。

库热班大妈和刘雪琴的缘分还要从一起邻里纠纷说起。以前相邻两家院子没有隔墙,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一次,邻居给院子洒水时,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老人新打出的塔巴馕上而引发争执。恰逢刘雪琴入户路过,安抚好双方情绪,便把情况及时反映给了工作队。工作队当即决定从工作经费中拨出4000元,为两家拉一道围墙。


开办“红领巾小课堂”

从那以后,刘雪琴经常看望老人,为老人做些家务,测血压、血糖,帮助老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库热班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老人逢人就夸:“这丫头实在得很,待我就像一家人。”

打开刘雪琴的民情日记,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帮助患重病的村民加依娜古丽·马哈太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为17户村民购买到牲畜越冬的饲草料,并组织人员和车辆将饲草料送到牧民家中……驻村以来办实事好事100余件。

“大病保险的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晚风里,刘雪琴借助百姓大舞台,正给村民宣讲新农合政策。

巴合提别克·毕哈孜没有稳定工作,家庭收入紧张。刘雪琴向他宣讲国家惠民政策,还为他介绍了一份工作,每月收入5000元,鼓励他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巴合提别克在工作之余,还抽空采摘红花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巴合提别克感激地说:“多亏了刘大姐,如果没有她的帮助,也没有我现在的好生活。”

为帮助更多村民,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刘雪琴和15名党员、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宣讲队,一起研究政策写宣讲词,将党的惠民政策准确地翻译成村民听得懂、喜欢听、能理解的语言,深受村民喜爱。

日复一日的相处,刘雪琴和乔拉克加勒村的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说:“我把驻村工作当成一场‘亲情之旅’,为村民排忧解难,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就是我驻村的意义。”(塔城地区“访惠聚”办公室 徐泽双、蒲巧英供稿)

真“琴”洒满驻村路-昆仑网—新疆党建网